浏览量:7354+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2022-08-04
机构电话:
机构传真:
-
机构邮箱:
接待时间:
-
new

科室

科室简介

介入放射学已经发展成为并列与内科学、外科学的现代临床治疗三大技术之一,参与了全身各个系统众多疾病的治疗,特别是经导管动脉内灌注治疗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静脉全身用药。动脉内局部用药与静脉内全身用药在疗效上是否存在差异,在此方面的研究和试验报告甚少。
        一、科室建设:
        我院于1994年率先在江苏省成立介入放射科和开设介入放射病房,现已成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布加综合征诊疗中心,江苏省卫生厅“科教兴卫工程”创新团队,全国首批外周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徐州市优势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现有从事介入治疗的医生16人,曾赴德国、澳大利亚留学2人,硕士13人(在读1人),博士1人,拥有病床100张,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5台,拥有介入放射学专业医生16人,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3人,博士与硕士学历占75%。护理与技术人员20人,中级职称以上12人。其中6名医生和4名护士参加了GCP培训。
        徐浩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主任、徐州市介入放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江苏分会常务委员。2002年5月赴澳大利亚公派留学一年,获澳大利亚执业医师证书,成为澳大利亚医学会注册会员。主持江苏省科技厅课题2项、江苏省卫生厅课题1项,参加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在《中华放射学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经过多年的刻苦攻关,在髂股深静脉血栓、布加综合征等血管性疾病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三等奖,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一、二等奖,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10余项。主编了国内首部具有权威性的《布加综合征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专著。获得国家实用型专利2项。在国际著名期刊《J Gastroenterol Hepatol》、《Abdominal Imaging》、《Mol Med Rep》等发表SCI论文6篇。2011年,介入放射科主任徐浩教授被省卫生厅评为“科教兴卫工程”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头人。徐浩教授率领的“布-加综合征基础及介入治疗研究创新团队”被评为“科教兴卫工程”创新团队。
        介入放射科在徐浩主任的带领下,全体医护人员锐意进取、努力拼搏,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填补了多项国内、省内空白。
        二、临床工作:
        介入放射科现有病床110张,为徐淮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专科病房,年床位使用率100%以上,年接受转诊率25%左右,治愈好转率90%以上,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5%以上。2008年,介入放射科成立肿瘤微创治疗科亚专业,使肿瘤的微创治疗获得系统化、专业化发展;2012年成立血管病介入治疗亚专业、神经系统疾病介入治疗亚专业、非血管病介入治疗亚专业,以使介入放射向大专科、亚专业化方向发展。科室成立20年来,已成功为20000余例患者解除了疾苦,病人来自海南、湖南、重庆、上海、江西、福建、广东、浙江、安徽、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国内28个省市和地区。肿瘤的介入治疗除经导管动脉内灌注术、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经皮肝穿刺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术等常规技术外,近年来又逐渐开展了微波消融术、肝癌131I美妥昔单抗靶向治疗、基因治疗、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等新技术。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涉及静脉系统和动脉系统两大方面,静脉系统疾病以布加综合征和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介入治疗为代表,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已超过1800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经颈静脉途径中、小剂量尿激酶溶栓-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髂静脉球囊扩张等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获得了良好治疗效果,目前治疗人次已超过1000例。动脉系统疾病除四肢动脉血栓形成、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肾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等常见疾病外,尚开展了颈动脉狭窄、主动脉夹层、颅内动脉瘤等疾病的介入治疗。
        三、科研和教学工作:
        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国家“863”课题和省课题5项、院课题4项。“静脉系统梗阻-高压性疾病(VOH)综合性介入治疗的应用研究”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静脉狭窄-梗阻性病变综合性介入治疗的应用研究”获2003年中华科技进步二等奖,“静脉系统狭窄-梗阻性病变介入综合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和影像学诊断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获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不同类型布-加综合征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获2007年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血管造影诊断及综合介入治疗”获2009年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每,“脑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内支架治疗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获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一等奖,“布加综合征的CT、MRI诊断”、“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在布加综合征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获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二等奖。在《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介入放射学杂志》、《实用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杂志》、《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徐州医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医学核心期刊30余篇,在《J Gastroenterol Hepatol》、《Abdominal Imaging》、《Mol Med Rep》、《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0余人次,成功举办江苏省介入放射学年会(1997年)、全国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研讨会(2000年)和江苏省介入放射新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2003年、2008年、2009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布加综合征影像诊断急及介入治疗学习班(2004年9月、2009年11月)各1次,2014年9月成功举办江苏省介入医学分会首届学术会议暨第四届长三角介入放射学高峰论坛,参会人数达600余人。不定期举办徐淮地区介入专业会议及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讲学多次。主编《布加综合征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专著一部(50万字),参编《耳鼻喉外科治疗学》、《介入放射学》等学术著作多部。承担制作卫生部医学CAI课件《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一项和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布加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一项(均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四、设备配置:
        介入放射科现有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5台(美国GE公司生产, Innova 4100 平板DSA机1台,Innova 3100 平板DSA机2台,荷兰飞利浦全数字DSA机Xper-FD20 2台),麻醉机2台(Patex),心电监护仪七台(深圳迈瑞 PM-7000 5台,宝莱特 M9000 1台Datex 1台),除颤仪4台,抢救设备、器械和药品齐全,医护人员具有抢救急、重危病人的丰富经验和快速反应能力。
        介入放射科是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和鲜明专业特色的临床学科,是江苏省专科(病)诊疗中心、是江苏省首批临床重点专科、是全国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是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创新团队、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市优势学科,是徐医附院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心及肿瘤微创治疗亚专科依托科室。我们将继续不懈努力,力争在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感染病科 颜学兵 Email:yxbxuzhou@126.com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感染病科隶属于徐淮地区首批部颁三级甲等医院,是该地区最早创立的感染病专业,目前是徐州地区及淮海经济区唯一的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临床综合性感染病科室,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现成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徐州市重点临床专科及徐州市肝炎分子检测重点实验室,作为内科学的学科研究方向之一被评为省教委重点学科,徐医附院临床重点专科。
       感染性疾病科全科人员工作认真严谨,连续多年获院医疗安全奖一等奖和优秀病案一等奖。PCR标准实验室通过卫生部委托江苏省临床检中心的检验。
       1984年传染病学教研室成为徐州医学院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目前仍是徐淮地区唯一的传染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认真,重视临床实践的教学,多次被评为“优秀教研究室”、多次获“优秀实习带教奖”,自2008年获研究生创新计划4项。
       一、科室建设:
       感染病科拥有独立的病房楼,收治各种感染性疾病,感染病科下设普通病房(病床100张)、感染病重症监护病房(病床10张)、肝病门诊、肠道门诊、传染科实验室等部门,设施先进,设备工作性能良好。在徐淮地区率先开展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及血液透析治疗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及时引进口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开展腹腔转流治疗难治性腹水,开展自体DC及DC/CIK回输治疗肝癌及病毒性肝炎。为满足科研和临床的需要,建立了我院唯一的PCR标准实验室。在苏北地区,最早开展超敏HCV RNA、HBV DNA,HBV、HCV基因型及HBV对NUC耐药变异的检测,首先开展了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及肝纤维化的检测,为病毒性肝炎的诊治、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提供依据。
       二、人员配备:
       随着近年来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感染病科逐渐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技术力量较为雄厚,为学科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感染病科目前共有医护人员37人,现有医师15人: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3人。博士4人,硕士10人。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护士22人,其中 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6人,护士4人。本科室拥有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1人,江苏省“卫生拔尖人才”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各1人,徐州医学院“首批优秀人才”1人,2人曾在欧洲的法国、意大利及台湾研修。
       三、医疗水平: 
       本科的医师在诊疗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治、规范化的乙肝、丙肝抗病毒治疗、肝炎肝硬化治疗、重症肝炎抢救、重症肝炎合并感染的治疗、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炎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擅长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重型肝炎、肝硬化合并感染的救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功的抢救了大量的危重、疑难病例。在复杂的感染性疾病、重症感染的诊治、严重败血症、未明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不明原因黄疸和肝脾肿大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诊断符合率高,抢救成功率高。尤其是在抗菌素的应用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完成省临床重点专科的各项技术指标。
       本科在徐州及周边地区享有良好的社会声望,承担苏鲁豫皖四省重症感染病的会诊及转诊、多次承担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甲型H1N1流感及H7N9等突发传染病诊治任务。
       四、科研工作:
       在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发病机制、出血热的出凝血机制及华支睾吸虫的基础和治疗的研究方面颇有成果。多年来始终坚持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研究,发现了2个HCV突变株,其中移码突变是国际上发现的3个HCV终止突变之一;发现庚型肝炎病毒新基因2个;对本地区的HCV基因型进行了分子流行学调查,并对不同基因型HCV感染临床特征及干扰素治疗后反应作了分析,对基因1b型HCV核心蛋白分子致病机制作了系统研究。首次在国内获得了中国大陆TTV感染株基因的全序列,这一发现对深入研究人类肝炎病原学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开展病毒性肝炎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发病机理研究。研究内容涉及HBV感染后,宿主的T细胞亚群、TH1/TH2亚群的漂移、细胞因子变化、免疫调控区的基因型、HLA与遗传易感性、TRECs正常值建立及HBV感染者胸腺功能的研究、PD1/PD-L1通路及调节性T细胞等负性调控机制在慢性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中作用及应用、HBV持续感染中Treg与DC相互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及肝细胞癌中抑癌基因KLF6作用及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多年来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厅巿级课题20余项、院课题10多项。在SCI、中华系列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江苏省政府、省卫生厅、徐州市进步奖共10项,新技术引进1项。主编和参编专著9部。
       五、教学水平:
       感染病科有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承担研究生、本科、专科、护理、夜大、进修及成人教育等多层次的与感染病系统有关疾病的理论教学和见习、实习带教任务,并承担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训练工作,教学效果及质量均深受学生好评。2人获徐州医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先后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协会、江苏省教育厅等各级教学课题5项,积极开展传染病教学改革,获得江苏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1项,徐州医学院教学成果奖2项,《传染病学》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课程、徐州医学院精品课程。
       自1986年起成为徐州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点以来,已经招收硕士研究生78名。培养苏、豫、皖等省的进修医生8人。获徐州医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1项。教学工作认真,重视临床实践的教学,教学效果好,多次被评为“优秀教研究室”、获“优秀实习带教奖”。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处于徐淮地区的中心地位,服务周边1.2亿人口,病源丰富,病种齐全,临床、科研及教学水平较高,综合实力较强,这是感染病科发展的重要依托条件和基础,也是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优势之一。我们将不懈努力,对慢性病毒性肝炎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及药物治疗予进一步研究,在疑难危重症感染的诊治、未明热、不明原因肝脾肿大、黄疸及突发传染病等的诊治方面加强探索,将科研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扩大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及感染病科在徐淮地区甚至在省内、国内的影响,在学科发展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感染病科隶属于徐淮地区首批部颁三级甲等医院,是该地区最早创立的感染病专业,目前是徐州地区及淮海经济区唯一的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临床综合性感染病科室,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现成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徐州市重点临床专科及徐州市肝炎分子检测重点实验室,作为内科学的学科研究方向之一被评为省教委重点学科,徐医附院临床重点专科。
       感染性疾病科全科人员工作认真严谨,连续多年获院医疗安全奖一等奖和优秀病案一等奖。PCR标准实验室通过卫生部委托江苏省临床检中心的检验。
       1984年传染病学教研室成为徐州医学院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目前仍是徐淮地区唯一的传染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认真,重视临床实践的教学,多次被评为“优秀教研究室”、多次获“优秀实习带教奖”,自2008年获研究生创新计划4项。
       一、科室建设:
       感染病科拥有独立的病房楼,收治各种感染性疾病,感染病科下设普通病房(病床100张)、感染病重症监护病房(病床10张)、肝病门诊、肠道门诊、传染科实验室等部门,设施先进,设备工作性能良好。在徐淮地区率先开展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及血液透析治疗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及时引进口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开展腹腔转流治疗难治性腹水,开展自体DC及DC/CIK回输治疗肝癌及病毒性肝炎。为满足科研和临床的需要,建立了我院唯一的PCR标准实验室。在苏北地区,最早开展超敏HCV RNA、HBV DNA,HBV、HCV基因型及HBV对NUC耐药变异的检测,首先开展了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及肝纤维化的检测,为病毒性肝炎的诊治、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提供依据。
       二、人员配备:
       随着近年来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感染病科逐渐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技术力量较为雄厚,为学科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感染病科目前共有医护人员37人,现有医师15人: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3人。博士4人,硕士10人。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护士22人,其中 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6人,护士4人。本科室拥有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1人,江苏省“卫生拔尖人才”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各1人,徐州医学院“首批优秀人才”1人,2人曾在欧洲的法国、意大利及台湾研修。
       三、医疗水平: 
       本科的医师在诊疗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治、规范化的乙肝、丙肝抗病毒治疗、肝炎肝硬化治疗、重症肝炎抢救、重症肝炎合并感染的治疗、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炎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擅长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重型肝炎、肝硬化合并感染的救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功的抢救了大量的危重、疑难病例。在复杂的感染性疾病、重症感染的诊治、严重败血症、未明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不明原因黄疸和肝脾肿大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诊断符合率高,抢救成功率高。尤其是在抗菌素的应用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完成省临床重点专科的各项技术指标。
       本科在徐州及周边地区享有良好的社会声望,承担苏鲁豫皖四省重症感染病的会诊及转诊、多次承担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甲型H1N1流感及H7N9等突发传染病诊治任务。
       四、科研工作:
       在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发病机制、出血热的出凝血机制及华支睾吸虫的基础和治疗的研究方面颇有成果。多年来始终坚持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研究,发现了2个HCV突变株,其中移码突变是国际上发现的3个HCV终止突变之一;发现庚型肝炎病毒新基因2个;对本地区的HCV基因型进行了分子流行学调查,并对不同基因型HCV感染临床特征及干扰素治疗后反应作了分析,对基因1b型HCV核心蛋白分子致病机制作了系统研究。首次在国内获得了中国大陆TTV感染株基因的全序列,这一发现对深入研究人类肝炎病原学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开展病毒性肝炎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发病机理研究。研究内容涉及HBV感染后,宿主的T细胞亚群、TH1/TH2亚群的漂移、细胞因子变化、免疫调控区的基因型、HLA与遗传易感性、TRECs正常值建立及HBV感染者胸腺功能的研究、PD1/PD-L1通路及调节性T细胞等负性调控机制在慢性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中作用及应用、HBV持续感染中Treg与DC相互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及肝细胞癌中抑癌基因KLF6作用及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多年来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厅巿级课题20余项、院课题10多项。在SCI、中华系列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江苏省政府、省卫生厅、徐州市进步奖共10项,新技术引进1项。主编和参编专著9部。
       五、教学水平:
       感染病科有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承担研究生、本科、专科、护理、夜大、进修及成人教育等多层次的与感染病系统有关疾病的理论教学和见习、实习带教任务,并承担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训练工作,教学效果及质量均深受学生好评。2人获徐州医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先后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协会、江苏省教育厅等各级教学课题5项,积极开展传染病教学改革,获得江苏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1项,徐州医学院教学成果奖2项,《传染病学》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课程、徐州医学院精品课程。
       自1986年起成为徐州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点以来,已经招收硕士研究生78名。培养苏、豫、皖等省的进修医生8人。获徐州医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1项。教学工作认真,重视临床实践的教学,教学效果好,多次被评为“优秀教研究室”、获“优秀实习带教奖”。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处于徐淮地区的中心地位,服务周边1.2亿人口,病源丰富,病种齐全,临床、科研及教学水平较高,综合实力较强,这是感染病科发展的重要依托条件和基础,也是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优势之一。我们将不懈努力,对慢性病毒性肝炎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及药物治疗予进一步研究,在疑难危重症感染的诊治、未明热、不明原因肝脾肿大、黄疸及突发传染病等的诊治方面加强探索,将科研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扩大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及感染病科在徐淮地区甚至在省内、国内的影响,在学科发展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创建于1958年,现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徐州市医学重点专科、SFDA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江苏省皮肤性病质控中心副主任单位、皮肤性病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全科现有医技人员17名,副高职称以上人员12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6人,主任检验师1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5人,博士3人,硕士6人。
    科室拥有先进的皮肤三维CT、ABI7300荧光定量PCR仪、e-STAR全自动过敏原检测仪、显微图像工作站、V-beam血管激光治疗仪、MedliteⅣ型四波长美肤激光治疗仪、半导体激光脱毛机、光子嫩肤仪、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仪、红蓝光治疗仪、大功率LED-IB光动力治疗仪、全身、局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仪、微波治疗仪、电离子治疗仪、浸入式液氮冷刀等先进的诊断治疗设备。
    医疗工作:我院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病人来源广、病种多而齐全。科室年门诊量近20万人次,共开设床位6张,年收治病人300余例,以重症接触性皮炎、重症银屑病、重症药物性皮炎、重症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皮肤型LE、皮肌炎、硬皮病、白癜风、性传播疾病及皮肤肿瘤的诊治为技术特色。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已在淮海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较高信誉。
    实验室每年检查病例数达四万余例,为临床诊断及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医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的使用,使患者对真菌、螨虫、阴虱、淋球菌等有直观的印象。同时还开展ENA多肽抗体检测、性病病原体的检测、梅毒血清试验、斑贴试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
    教学工作:我科于1998年起先后与南京医科大学、徐州医学院肿瘤学教研室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6年起开始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硕士生导师3人,在读研究生毕业11名,毕业15名。同时还承担徐州医学院医疗专业、麻醉专业、全科医学专业、急救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等多层次本科生、大专生皮肤性病学教学,每年教学达400多学时。每年接受周边地区基层医院进修医生10余名。已多次成功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学项目及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学术年会。 
    科研工作:目前科室有接触性皮炎、银屑病、毛发与毛囊及皮肤肿瘤四个科研方向。近年来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江苏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苏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2项;徐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徐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1项,参编教材、著作10多部,在国内外重要专业期刊上发表科研论著100余篇,获得各级科研课题10多项。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学科的建设起步于1976年。1982年经江苏省卫生厅和高教局联合批准成立“徐州医学院麻醉生理研究室”,1985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我院申请创建麻醉学专业(本科),1985年国家教委同意在我院医学专业中设置“麻醉专业班”,1986年国家教委批准在我院试办“麻醉学专业(本科)”,1987年麻醉学专业列入国家“专业目录”,我院成立“麻醉学系”。1988年学科被评为省教委重点学科;1990年曾因明教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并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993年经评审后被批准为江苏省政府重点学科;1995年经评估列为省政府重点学科A级,同年被省卫生厅批准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1997年批准成立“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2001年通过重点实验室合格评估和省“135”工程评审。2003年经江苏省卫生厅批准成立全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的麻醉医学研究所---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目前学科共有职员82名,其中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7人;有高级职称者15人,其中正高5人;有博士6人;硕士16人;中级以上职称中年龄在40岁以下者21人。1993、1997年曾两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
       学科带头人曾因明教授现任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科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麻醉学会主任委员,《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主编,《中国麻醉与镇痛杂志》副主编;首批获得国家特殊津贴,两次被评为“省优秀学科带头人”,并获“全国优秀教师”殊荣,曾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副主编,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由他主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麻醉学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09年被中华医师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一、科研和教学
       我们麻醉学科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具有能主持研究方向的人才梯队以及与研究方向相匹配的设备、条件、课题与经费。三个研究方向包括(1)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的机理及其防治的研究。该研究方向从1996~2002年已获得省级以上课题22项,累计课题经费投入140万元,发表论文近70篇,其中SCI和国家级核心期刊32篇。其中关于脑复苏的研究,经专家鉴定认为其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部分填补国内空白。(2)全麻药作用原理的研究。此研究共获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含厅局级)10项,课题经费投入60余万元。迄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16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3)痛信号转导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该研究方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近3年已获得省级以上研究课题5项,累计课题资助经费20余万元,已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15篇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目前已有8名研究生围绕这一方向开展工作。
实验室建设在国内同专业处于领导地位,目前已建成国内同专业面积最大、投入最多、综合实验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麻醉学实验室。实验室有分子生物学、放射免疫、免疫组化、神经电生理、心脏电生理、膜片钳、整体功能、低温离心等8个实验区,此外还建有多功能学术报告厅、资料室、网络室、文印室、餐室等服务支持设施。实验室总面积132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900多万元,形成了从整体-器官-细胞-细胞膜-细胞内,从行为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不同层次系列研究。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的运行机制,吸引和凝集国内外优秀人才,围绕本学科的三个研究方向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实验室每年定期对国内外进行开放课题招标。迄今已立项15个开放课题,累计经费投入62万元,其中有3项投标来自美国。与此同时,实验室还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建立交流协作关系。迄今已派出8人到国外研修深造。1996年以来,学科共获得省厅级以上课题48项,学科建设经费总额逾800万元,获省厅级以上科技奖8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教材及学术专著8部。主办国际学术会议4次,国内学术会议8次。
       我们率先建立了国内最完善的教学组织和编制了系统全面的教学软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麻醉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课程要求、教学大纲,总编了我国第一套麻醉学专业教材(一套七册),这套教材在1997年被评为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200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面向21世纪教材”。我们的办学经验已被国内50所办麻醉学专业(本科)院校所借鉴。我院已建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PGE、CME等在内的多层次麻醉学专业教育体系。截止2000年,我院麻醉学专业本科生已毕业11届536名,分配到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1997年起麻醉学专业一本招生,标志着本科教育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已成规模。到2001年止,麻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已招收103名,毕业56名,在校47名。联合招收博士生8名,毕业2名。在已毕业的研究生中,继续攻读博士16人,担任麻醉科主任、副主任21人,副院长和系副主任各1人,硕士生导师8人,在美国工作或深造的9人。
       二、临床医疗
       医院麻醉科建设的特点是强化二级学科内涵建设,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围术期生命机能的调控为重点,以科学管理为纽带,积极发展专科新技术。我院麻醉科较早建成包括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ICU)和疼痛诊疗为基本内涵的二级学科。全科现有在职工作人员45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7名,中级职称医生11名,中级以上护士20名。临床麻醉部分近三年医疗仪器设备投入累计超过1000万元。目前已普及的监测项目有血液气体、电解质及酸碱分析、血流动力学监测、呼末二氧化碳和呼吸功能监测、出凝血监测、肌松监测、脑电及麻醉深度监测等。在普及基本监测技术的基础上,学科在1986年就开展了血药浓度测定和药代动力学和程序输注技术研究。除采用高效液相、气相色谱等监测血药浓度外,还有TDX/FLX等专用设备,是国内同专业最早开展这项技术的单位。手术台20张,装备一流的麻醉机、监护仪器及相关仪器设备,平均每年完成手术麻醉8000例以上。我们开展了包括心脏移植、肝脏移植、肾脏移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畸形矫正术、胸主动脉瘤切除术、冠状动脉搭桥术(on pump 和off pump)、联合瓣膜病瓣膜置换术等高难度手术的麻醉,常规开展脑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普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口腔科、眼科和骨科等手术的麻醉,在对各种危重病及疑难病人的麻醉和围术期的处理方面处省内领先水平。麻醉科所属全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和麻醉后苏醒室共15张床,成立于1988年,是当时省内为数不多的ICU之一,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现有先进的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培养了一支技术精、作风过硬骨干队伍,近几年开展了一氧化氮吸入、胃粘膜pHi监测、氧代谢监测、红细胞内pH等技术项目,对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的治疗、危重病人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危重病人营养和代谢支持和呼吸支持进行过系统研究。我们现在能进行各种危重病人的监护治疗,成为淮海经济区范围内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抢救中心。我们的疼痛治疗工作起步于1996年,目前疼痛门诊每日开诊,近年来我们开展了无水酒精腹腔丛破坏治疗晚期胰腺癌病人、无痛人流技术、无痛分娩、无痛胃镜检查等技术。

      三、开展新技术新疗法
       1.Maclab-心脏电生理-膜片钳技术,通过上述技术可以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进行系列研究。
       2.计算机靶控输注(TCL)给药技术,本技术在我院已进行10余年,并已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有的为SCI录用。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危重病人氧代谢的监测,大多数危重病人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就是组织缺氧,而抢救危重病人的核心问题就是纠正组织缺氧,氧代谢的监测为危重病人的更充分的复苏提供了治疗的目标。这项技术目前在国内同学科中居领先地位。
       4.完成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开心手术麻醉1例。
       5.TEE在心脏病人开心手术中的应用
       6.双频指数、心率变异性、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临床麻醉病人的监测
       7.TCI技术用于临床麻醉
       8.瑞芬太尼、长托宁等新药的临床应用
       9.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心脏手术后低排综合征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经血液科几代医护人员数十年的艰苦努力,在血液病常见病、疑难病症的诊治以及危重症的抢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临床教学和医学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学科建设迅速发展。1993年成立血液病研究室,1996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成立徐州医学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连续五年被评为徐州医学院和徐医附院重点学科,2001年跃入江苏省首批省级重点临床专科行列,2003年成为徐州市市级重点学科,2004年度批准为江苏省首批骨髓移植定点医院,也是江苏省血液病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单位和徐州市血液病质量控制中心。2007年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血液科是苏北地区唯一的省“科教兴卫”工程血液病重点专科、江苏省首批重点专科,是徐州医学院血液学硕士授予点、博士培养点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苏北地区唯一通过省卫生厅批准有资格进行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采集、移植单位,是台湾慈济骨髓干细胞库认可的移植单位。
        一、科室建设:
        实验室面积3600平方米,拥有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蛋白研究、白血病动物模型、动物移植模型等技术平台,仪器设备总值3500余万元,包括分选型流式细胞仪(BD Influx)、分析型流式细胞仪(BD Calibur)、细胞显微影像观察及分析系统、组织切片机及病理分析成像系统、超速离心机(Beckman L-80XP)、高速冷冻离心机、多台各种型号荧光定量PCR仪、GLOMAX96生物发光检测仪、水平和垂直电泳仪、槽式和半干转印系统及蛋白质(Western Blot)成像系统、Illumina 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仪、伽马记数仪、蛋白纯化系统和全自动组织处理仪、细胞核转染仪、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和饲养小鼠用独立通风系统(ⅣC)等大型仪器。这些使检查手段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血液病的诊疗水平。同时为临床医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血液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江苏省卫生厅“科教兴卫”重点实验室,所依托的学科(血液科)连续两次被评为省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博士授权点。经过多年建设,实验室基础设施和设备不断完善,在国内同行中趋于前列,具备开展较高水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条件。实验室面积3600 m2,实验室由公共服务区和10个研究平台组成。实验室拥有一批高值的实验仪器及设备,实验室现有设备总值3500万元以上,其中单台价值超过10万元的仪器设备53台/套。所有设备均制订操作规程及日常保养制度,由专业人员操作,能够有效地服务于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本科实践教学及临床检测等用途。
        二、人员配备: 
        血液科具有明显的人才群体优势,梯队建设合理,为学科医教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现有医护人员96名,其中专职科研人员19人,副高以上职称28人,博士及留学归国人员共30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6人,主治医师6名,副主任技师1名,主管技师2名,住院医师6名,其中博士(后)6名(含在读),硕士6名。担任中华医学会江苏省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1名,徐州市血液学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各1名,科内现有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各1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青蓝工程”新世纪学术带头人1名,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名,省“135”医学重点人才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徐医附院优秀学科带头人2名,徐州医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名。徐医附院优秀学科带头人2名,徐州医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名。
        三、医疗水平:
血液科门诊均由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出诊,年门诊量近10,000人次;年收治病人2600例次左右,血液科诊疗疾病的种类、病例数量、诊治抢救水平均处于苏北及整个淮海经济区领先地位,部分领域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此外,血液科专家承担了去下级医院会诊的任务,指导危重患者的诊治及高新技术的临床推广工作,辐射面遍及徐淮盐连经济区,具有较高的学科知名度。

        四、专业特色:
        (1)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血液科的主要特色之一,自1997年在苏北地区率先成功开展第一例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以来,移植中心先后开展了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等多病种造血干细胞移植,年完成异体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50余例,相继开展HLA半相合异体混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还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协作完成了7例非清除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国际协作项目,2003年成功地进行了省内配型成功的第一例HLA相合的非亲缘性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2004年成功开展了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移植预处理方案的制订以及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突出之处为本科室移植并发症低、长期生存率高,在该方面技术水平属国内先进,明显提高了移植患者移植后生活质量。
        (2)血液科以白血病为中心,完善白血病的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等检查手段,使白血病诊断准确率达98%以上,成为苏北地区白血病会诊中心。在白血病化疗时机,化学药物选择、化疗剂量、化疗疗程等方面因人而异,提高了白血病缓解率,使急性白血病缓解率达80%以上。
        (3)对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做到准确、及时。在化疗基础上,开展了化疗、放疗、生物免疫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同时利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优势,使该病治愈率获得提高。
        (4)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的治疗采用环孢菌素A、甲强龙、ATG单克隆抗体等免疫治疗,明显提高了重型再障的治愈及好转率。对再障的出凝血机制研究,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5)对发热待查、少见病、疑难病患者绝大多数在血液科能得到明确诊断。同时,血液科在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增殖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出血性疾病的诊治方面也积累了较多经验。
        五、教学水平:
        血液科以育人为本,主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几个层次的教学任务。本科生方面承担《诊断学》、《内科学》的理论课、见习课、实习课的教学任务,获得徐州医学院多项教学成果奖。每年除医学本科生和专科生的血液病学教学外,接受血液学和血液检验的进修生数十名,已培养或正在培养血液专业硕士研究生48名,涉及的领域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出凝血疾病以及血液病的基因治疗等领域,特别是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研究已经形成本科室的一大特色,在省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已毕业的研究生覆盖苏南和苏北地区。目前血液科已成为淮海经济区血液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培养的基地。
        六、科研及学术水平:
        科研工作位于江苏省前列,近3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5项、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十二五”计划子课题1项、教育部项目1项、国家博士后基金4项、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研究专项基金1项、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基金2项、省科技厅临床医学科技专项4项、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项、省“双创”科技创新团队1项、省自然基金8项、省教育厅课题2项、省卫生厅课题3项、省“双创”人才计划和省特聘医学专家等人才类项目21项,累计课题95项,科研经费5008万元。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省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1项,发表论文203篇,其中SCI论文102篇,核心期刊101篇。
        实验室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是苏北地区唯一的省定点骨髓移植中心,也是苏北地区唯一的血液病学培训中心和医学继续再教育中心。该中心与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中心、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赫尔西肿瘤所等多家科研医疗单位建立合作,成功架起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海内外桥梁。近五年已成功实施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200余例,特别对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治疗在本地区享有盛誉。经过近20年的努力,实验室所依托的学科已成为省重点学科和省临床重点专科。实验室已成为省“科教兴卫”重点实验室,也是科技厅临床医学科技专项疾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规范化诊疗”科室。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1964年开展工作,1973年成立专科科室,是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徐州市重点学科,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国家药品临床试验基地。现有床位210张,ICU床位20张,目前有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5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名,主任医师9名,副主任医师6名,博士15名,硕士22名,博导1人,硕导7人。
       该科临床医疗成绩显著,每年手术量近2100余台,在江苏省名列前茅,在苏北及淮海经济区遥遥领先。目前常规开展前循环动脉瘤和后循环动脉瘤手术治疗,脑血管畸形显微手术治疗;颅底肿瘤如垂体瘤、后颅凹肿瘤、岩斜区肿瘤、颅眶沟通性肿瘤、脑干肿瘤等各种肿瘤的手术治疗,达国内先进水平。
       该科科研工作成绩突出,近5年曾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5项、“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江苏省科委及市厅级课题等科研课题30余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徐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新技术引进奖4项,并获国家级专利一项。在《PANS》(影响因子9.9)、《Journal of Neuro-Oncology》、《Journal of Molecular Neuroscience》、《Surgical Neurology》、《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30篇,参与编写专著9部。
       神经外科是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在读博士后2名,在读硕士研究生80余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全国各地进修生100余人。
       学科带头人于如同博士是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州医学院科技处副处长,徐医附院脑科医院院长,神经外科主任,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江苏省优秀医学人才、江苏省首届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333”工程第二层次)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江苏省劳动模范。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委员,徐州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杂志》特约编委,《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特约编委,《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委员。每年完成甲类或者乙类神经外科手术500余台,在江苏省同行业名列前茅,在苏鲁豫皖有较大影响。主要研究HIF-1α基因及其信号转导通路,首次成功地从人脑胶质瘤细胞中克隆出人源性HIF-1α基因,其基因序列被美国科学院登记收录国际基因库(GenBank序列号:AF304431),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部“十大基础研究科技新闻”提名。目前主要从事胶质瘤脑胶质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胶质瘤干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与机制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国家“十二五”子课题、国家“十一五”子课题、卫生部课题、江苏省科技厅课题、江苏省卫生厅课题、省教育厅课题等20余项科研课题,科研经费达1000万元。以第一完成人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共完成论文100余篇,其中中华系列杂志及国家核心期刊50余篇,SCI收录18篇,出版专著9部。指导博士生及硕士生80余名。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隶属于徐淮地区唯一的部颁三级甲等医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呼吸内科,是该地区最早创立的呼吸内科专业,综合实力在淮海经济区处于领先地位。经过30余年的发展,呼吸科已发展成为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点临床科室,是徐淮地区惟一的内科呼吸病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在该地区的临床医疗、科研、教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 科室建设:
       呼吸科下设普通病房(病床36张)、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病床3张)、门诊部、哮喘专科门诊、睡眠呼吸障碍和打鼾专科门诊、肺功能检查室、纤支镜检查室及睡眠呼吸监测室等部门,设施先进,设备工作性能良好。呼吸科在全市首先引进无创机械通气、支气管肺泡灌洗、纤支镜图像处理系统,率先建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并拥有目前全市最先进的PB840成人呼吸机、美国伟康公司的Respironics Alice 4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系统和德国耶格公司的MS diffusion肺功能检查仪,极大地提高了呼吸系疾病的诊治及抢救水平。
       二、人员配备:
       随着近年来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呼吸科逐渐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技术力量较为雄厚,为学科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呼吸科目前共有医护人员27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5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7人。有医学博士1人,医学硕士5人,其余医师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有省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委员1名,市防痨协会常务理事1名,院优秀中青年骨干1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名。

       三、 医疗水平:
       呼吸科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地救治了许多疑难危重病人,并多次为苏、鲁、豫、皖等周边省市及地区会诊,解决疑难问题,指导危重患者的诊治及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普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SARS流行期间,呼吸科朱述阳主任作为省专家组成员,多次到省内各地会诊,在SARS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评为“省抗击SARS先进个人”。呼吸科诊治病人数在全市各医院呼吸科中首屈一指,年门诊人次3.5万人以上,床位使用率达120%以上,年收治患者近1000人次,抢救危重患者100例以上,成功率达90%以上。常见疾病的病种齐全,数目较多,诊治抢救水平处于淮海经济区领先地位,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呼吸科在机械通气的应用、重症病人的监护治疗、难治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肺癌、间质性肺病的诊治等方面,在该地区起着领头羊的作用,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四、 科研工作:
       呼吸科历年来一贯重视科研工作,在承担繁重的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申报各级课题。近五年来主持、参与了《肺癌的CT扫描与基因异常相关研究》、《端粒酶检测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T辅助细胞亚群在支气管哮喘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无创通气在COPD急性发作期治疗中的地位》、《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小气道功能及T辅助细胞亚群的影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CPAP治疗对血浆NO及过氧化系统的影响》等6项科研课题。年均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级别的学术交流会议10余人次,交流论文年均10篇左右。近年来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肺癌杂志》、《临床荟萃》、《徐州医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科学研究论文近60篇,其中SCI收录1篇,中华系列杂志7篇,核心期刊12篇,省级以上期刊40余篇。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研究支气管哮喘的气道炎症、肺癌的诊治为主要科研特色的研究方向。并借助于肺功能、睡眠呼吸监测、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病理学、细胞学等多种研究手段,着力于哮喘、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此外,还多人次参加了GCP培训,熟悉了药物临床验证的主要程序及规范,积累了相应的经验。
       五、教学水平:
       呼吸科有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承担研究生、本科、专科、护理、夜大、进修及成人教育等多层次的与呼吸系统有关疾病的理论教学和见习、实习带教任务,并承担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训练工作,教学效果及质量均深受学生好评。3人次获徐州医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参编出版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材内科学》和《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材内科学实习手册》。自2003年被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点以来,已经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目前承担徐州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一项——《呼吸道感染诊治的新进展》。每年培养苏、鲁、豫、皖等省的进修医生近30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当地医院的技术骨干。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处于徐淮地区的中心地位,病源丰富,病种齐全,临床、科研及教学水平较高,综合实力较强,这是呼吸科发展的重要依托条件和基础,也是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优势之一。我们将不懈努力,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肺癌、呼吸重症监护治疗、机械通气、呼吸系统介入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等的诊治方面进一步发展壮大,将科研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扩大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呼吸科在徐淮地区甚至在省内、国内的影响,在学科发展上取得进一步的成绩。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心内科成立于1974年,经过30年的发展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综合实力位于淮海经济区领先地位,目前是江苏省医学重点临床专科、江苏省教育厅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内科学)、徐州市医学重点学科、徐医附院重点学科、徐州医学院重点学科、心血管病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专科概况如下:
       科室建设:包括心内科住院部、门诊部、超声心动图检查室、心电图室、活动平板检查室、动态心电血压检查室、心内科实验室等部门。专科专用设备资产超过2000万元,设施先进,设备工作性能良好,多项设备均为省市范围内率先引进:如HPSONOS 5500超声心动图诊断仪及配套工作站、Cardiometrics FlowmapⅡ型冠脉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Endosonics血管内超声诊断仪、惠普75心脏监护系统、Roche Cardiac Reader胸痛诊断仪、Datascope system 98型经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系统等;在1997年购买美国GE公司Advantax-CLV数字减影X光机的基础上,于2004年引进了美国GE公司4100大型数字化平板X光机(国内第二台装机)。心内科实验室包括动物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设备先进齐全,为临床医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999年12月,心内科、心胸外科、介入放射科联合成立了徐州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2002年正式建立心电超声医学专业,翌年招收了40名本科生,扩大了学科的影响,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人才梯队:
       心内科现有医师38人,高级职称21人,教授4人,博士11人,硕士2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333工程”培养人才2人,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1人,在淮海经济区具有明显的人才优势。心内科冠脉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血管内超声诊断仪、胸痛诊断仪、经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大型平板X光机、Ensite velocity3.0三维标测系统等为省内率先引进。多年来在超声诊断、冠脉内多普勒与超声显像评估冠脉病变形态功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技术特色,多项技术在省内率先开展,技术难度及病例数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超声诊断室作为淮海经济区复杂、疑难先心病会诊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心内科先后获得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并有在研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多项。近五年发表论文230余篇,SCI收录期刊2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3部。
       医疗水平:心内科门诊部均由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出诊,年门诊量近3万人次;住院部年收治病人达3500例左右,年抢救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约400例,成功率达90%以上。心内科诊疗疾病的种类、病例数量、诊治抢救水平均处于淮海经济区领先地位,部分领域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此外,心内科承担了本地区的会诊任务,指导危重患者的诊治及高新技术的临床推广,辐射面遍及徐淮盐连宿经济区,具有较高学科知名度。
       二、专业特色:
       (1)心血管超声检查:心血管超声检查为传统优势项目,始终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在省内率先开展多项工作,并为省内同行所认可。先后成功申报省级科研课题、获得省市级科技奖励多项,因在超声心动图方面的突出贡献及优秀成绩,先后成功举办3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8次),学员累计400余人次,来自国内30余家医院,具有较高的学术知名度。
       (2)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治工作: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治工作也是学科重点开展项目,目前年常规开展1000余例,诊疗领域包括冠心病的介入诊治、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及起搏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封堵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化学消融术、心脏瓣膜病扩张术、经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系统抢救危重患者等内容,手术例数及难度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并于徐州市率先为冠心病患者开通“绿色生命通道”、“胸痛门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及时诊治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心内科率先于省内开展冠脉内多普勒技术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用于冠心病患者的介入诊治,大大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诊治水平,获得省市级科技奖励及科研课题多项。
       (3)心血管常见病、疑难病的基础研究工作:心内科与江苏省重点学科徐州医学院生化教研室、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徐州医学院麻醉研究所合作,在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方面开展的广泛基础研究工作,均达省内领先水平,填补市内空白,在理论及实践方面均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获得省市级科技奖励及科研课题多项。
       三、教学水平:
       心内科主要承担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几个层次的教学任务。心内科1993年成为徐州医学院临床心血管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已培养毕业60余人,其中7人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40余人,研究领域涉及心脏介入、心脏超声、心电生理、心血管药理、心血管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本科生方面心内科承担了《诊断学》、《内科学》的理论课、见习课、实习课的教学任务,获得徐州医学院多项教学成果奖;于2002年正式成立徐州医学院超声心电专业,2003年9月已招收40名本科生,扩大了学科的影响。心内科先后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教材10部,其中1部教材获得卫生部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1等奖;此外,现有1部教材在编写中。1988年心内科被批准为江苏省卫生厅临床心血管病专业进修基地,培养100余名学员毕业,均成为各级医院的业务骨干,覆盖徐淮盐连宿经济区,扩大了学科知名度及影响力。
       四、科研及学术水平:
       (1)科研课题:近年来,心内科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26项,国家级协作科研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课题11项,市级课题3项,院级课题6项。
       (2)学术交流:近年来,心内科主办、协办学术会议多次,包括省年会、市年会、介入会议、心电会议、超声会议等内容;学科外出学术交流会议年均20~30人次,交流论文年均15~20篇,包括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级别的学术会议。年平均发表学术论文约15篇,其中中华系列期刊及国家级核心期刊超过10篇。
       (3)成果奖励:近年来,心内科先后获得成果和奖励20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2004年、2005年),淮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徐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1项,徐州市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3项。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科室介绍
       徐医附院泌尿外科是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培育点共建单位、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6年获得江苏省临床医学领域唯一的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现为江苏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单位、江苏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单位。科室目前开放床位142张,年门诊6万人次,手术4300人次。
       科室现有医生22人,6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具有硕士学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9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8人。有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4人,江苏省333工程人才3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1人。
       科室是江苏省早期开展泌尿外科工作的单位之一。1959年即完成肾切除及肾部分切除等手术;1963年相继开展肾癌根治术、挛缩膀胱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肾上腺切除术;1974年开展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1976年相继开展前列腺癌根治术、睾丸肿瘤腹膜后淋巴清扫术、自体肾移植术;1984年在江苏省内率先开展经皮穿刺肾动脉扩张治疗血管性高血压;1985年引进西德Karl-Storz电切镜,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已治愈前列腺增生病人10000例,同时开展经尿道膀胱肿瘤、尿道狭窄、小儿尿道疾病电切术,尤其是小儿电切属江苏省内首家开展,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获得过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1989年开始Kock’s膀胱术。1991年,在苏北地区率先开展异体肾移植术,已完成300余例,成功率达国内先进水平。2002年全面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包括肾癌根治、肾上腺疾病、肾盂成型、肾蒂淋巴管结扎、前列腺癌根治、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新膀胱术、腹腔镜取肾等手术,腹腔镜手术达国内先进水平。
       科室一直重视科研及研究生教育。在肾癌生物治疗、肾脏移植耐受、尿石症成石病因研究方面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近5年在肾癌基因、生物治疗研究方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863” 子课题1项,卫生部课题1项,省科技厅课题6项,省卫生厅、教育厅、徐州市课题共28项,累计科研经费500万元。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各种杂志上发表高质量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 CA收录8篇, Medline收录9篇,中华级医学期刊30余篇。发表专著多部。申报专利3项。连续3年学科获得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课题;研究生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
       泌尿外科实验室是徐州医学院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面积2000m2,仪器设备总值800万元。已建立5个实验技术平台,即:细胞培养区、分子生物学实验区、病毒实验区、病理及免疫组化实验区、动物实验室,具备开展较高水平研究的条件。目前常规开展肿瘤的生物治疗、尿流动力学检查及男性不育检查。
       特色一:腔道内手术与小儿尿道电切
       1985年,科室引进西德产Karl-Storz电切镜系统,开展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又相继开展经尿道膀胱肿瘤、尿道狭窄、小儿尿道疾病电切术。目前已经完成6000多例,前列腺增生症的病人90%以上不需要开放手术,远期效果好。其中小儿经尿道电切属省内首家开展,在国内影响很大,先后吸引了天津、河北、四川及周边地区的患者慕名就诊,此技术获得了江苏省卫生新技术二等奖。
       多年来,小儿尿道电切治疗小儿下尿路疾病已经成为科室的一大技术特色,另外浅表性膀胱肿瘤、尿道狭窄、膀胱颈部梗阻等疾病,也通过经尿道用电切术治疗。微创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是科室近年开展的一项新技术,目前已经完成手术30余例。手术数量在淮海经济区是首屈一指的。
       特色二:腹腔镜手术 
       微创治疗技术以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患者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已成为泌尿外科发展的方向,随着医学技术的的飞速发展,腹腔镜被快速应用到泌尿外科的手术中,彻底改变了泌尿外科微创治疗模式。  
       科室在上世纪90年代末在苏北地区率先开展腹腔镜手术,在江苏也是较早开展此项技术的单位之一。开展的手术数量和质量在我省处于先进水平,为众多泌尿系统疾病患者成功解除病痛。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应用日益成熟,开展的微创手术治疗包括肾上腺疾病:囊肿、肿瘤;肾脏疾病:乳糜尿、肾癌、肾盂肿瘤、肾积水、肾结石、肾囊肿、肾移植供肾切取;盆腔手术:膀胱切除、前列腺癌根治等。
       特色三:经典甲类手术的领先
       科室手术治疗肾癌病例超过1500例,治疗水平得到省内公认,其中根治性肾切除加区域性淋巴清扫治疗肾肿瘤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苏北地区享有盛誉;保留性神经前列腺癌根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膀胱根治性切除联合肠道替代治疗浸润性膀胱癌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肾脏移植一直是科室的品牌项目,同时开展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的随访,目前随访及药物浓度的监测水平居国内先进行列;肾后段切除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在国内首创的术式,在一定阶段对复杂性肾结石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近年又开展了经皮肾镜超声碎石取石术及输尿管软镜的检查治疗技术;前列腺增生症的手术经历了开放、电切、电汽化、等离子体切除等发展阶段,治疗水平达省内领先。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内分泌科创建于1986年,经历了人员和病床由少到多 仪器设备日趋完善的过程 20余年来 本科室住院已在苏北专家地区具有引用一定规模 成功博导导师培养了历届本 专科、硕士毕业博导生 接受各医院专科进修生 目前医疗目前是徐州市市级参加重点专科 本多例科室学术梯队人员结构情况合理 妇产临床与基础卫生部研究处于苏北地区分会先进地位。本科室成绩在2003年成为住院硕士实践提出学位授权点,在该地区的临床医疗、科研、教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专科概括如下:
       科室建设:包括内分泌科住院部、门诊部、临床技能实验室等部门。现有床位68张,拥有丹麦产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1台,罗氏诊断(香港)有限公司产电生化发光生化分析仪1台,美国产DS-5型糖化血红蛋检测仪1台,以及美国产伯乐680型酶标仪1台,开展甲状腺项目,比如FT3、FT4、TT3、TSH、A-TPO、A-TG,糖尿病检测项目,比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C肽、胰岛素相关抗体:GAD、ICA、IAA检测,以及骨密度检测,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在内分泌相关激素测定水平的先进性处国内领先,也为临床医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人才梯队:随着近年来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内分泌科逐渐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技术力量较为雄厚,为学科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现有医护人员47名,其中医师16名,护士31名,实验室人员3名,包括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7名,硕士学位9名。其中副主任技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1名,护士19名。学科负责人内分泌科主任李伟教授,任江苏省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州市糖尿病研究会会长,承担多项省级、市厅级、院级课题:近三年科室人员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并获得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和徐州市科技进步奖4项。合理的人才梯队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今后如有条件会广泛的招纳人才,3年内预计培养和招纳博士研究生15名,加强临床及科研工作的进展。
       医疗工作:我院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病人来源广、病种多而齐全。本学科经多年的努力,对内分泌及代谢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预防已探索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成熟方法,对内分泌急症如:糖尿病乳酸酸中毒、甲亢危象、垂体危象等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诊断和抢救措施;在少见病、疑难病如:周期性低钾性麻痹,低血糖症、内分泌性高血压等疾病鉴别诊断模式逐步完善,对难治性疾病如内分泌性突眼、糖尿病足、矮小症不断研究总结,治疗方法已受到同行专家认可,在临床应用中均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本地区率先开展了 DF的中西医国外结合基础治疗 初诊2型DM的胰岛素泵强化博士治疗 甲强龙冲击介入治疗Graves眼病 粘液性水肿的局部注射治疗获得 抢救部委DKA DNHS中“双通道学说” 而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难治性高血糖 围手术杂志期 妊娠期糖尿病 DKA中的导师应用 使专科在糖尿病血糖强化治疗外科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教学工作:内分泌科有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承担研究生、本科、专科、护理、夜大、进修及成人教育等多层次的与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相关的理论教学和见习、实习带教任务,并承担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训练工作,教学效果及质量均深受学生好评。3人次获徐州医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自2003年被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点以来,已经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33名。每年培养苏、鲁、豫、皖等省的进修医生近30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当地医院的技术骨干。
       科研工作:学科负责人内分泌科主任李伟教授,任江苏省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州市糖尿病研究会会长,承担多项省级、市厅级、院级课题。2003年申请的“胰岛素泵及其应用技术”获徐州市新技术引进一等奖,2005年申请的“血液透析救治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研究”获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二等奖。其中罗格列酮抗糖尿病肾病机制研究和糖尿病高渗综合症临床研究两项课题曾受到国内同行的好评,近三年科室人员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并获得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和徐州市科技进步奖4项,2004年科室为硕士生培养点,其研究的主要方向为: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重点对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血管病的机制和防止措施有较系统的研究,甲状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徐医附院肾内科始建于1974年,目前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临床科室,拥有床位98张,平均年门诊病人20000人次左右,平均年住院病人3500人次左右,目前有长期血液透析病人400人左右,年透析30000人次左右。2004年肾内科被授予肾脏病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目前是江苏省医学重点临床专科、徐州市医学重点学科、徐医附院重点学科、徐州医学院重点学科、江苏省血液净化培训基地、江苏省腹膜透析指导中心。肾脏内科现有医护人员共65人,医生15人,其中医学博士1人,医学硕士10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2人。
       该科技术优势明显,临床特色尤著。可独立完成并常规开展江苏省肾脏病专业一般科室和重点科室的各有关项目,对各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和肾小管间质性疾病 (如肾病综合症、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 IgA 肾病、隐匿性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或下尿路感染、肾小管酸中毒等)、继发性肾脏疾病包括心血管病、风湿病、代谢病、肿瘤等所致肾损害(如高血压肾病、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痛风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以及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诊断和治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采用双冲击疗法配合免疫调节剂以及抗凝、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综合处理对难治性肾病综合症、IgA 肾病、狼疮性肾炎等的治疗获得较理想的效果,对慢性肾衰竭早、中期采用一体化非透析治疗大大延缓了病情的进展,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该科肾脏病理全套检查(光镜、电镜、免疫组化)均独立完成。填补了徐淮地区肾脏病理的空白。
       徐医附院血液净化中心为徐州市最大的现代化血液净化中心。本中心设计规模为50台血液透析机,现有血液透析机30台,血脂血浆分离机1台,连续性血液净化机2台。可以开展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连续性血液净化、单重血浆置换、双重血浆置换、免疫吸附、血脂分离、胸腹水浓缩及人工肝支持系统等治疗。主治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重症肝炎、难治性高脂血症及肾移植排斥反应等。本中心年透析人次近3万人次,现存活15年以上3人,10年以上7人,5年以上60余人。本中心拥有医务人员共30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2人,副主任护师3人,主管护师10人,工程师1人,护理员2人。中心备有闭路电视系统、背景音乐系统、病员接送车及肾友热线电话等硬件措施。2010年,我科血液净化中心成为江苏省血液净化培训基地。将为苏北地区血液净化规范化,培养血液净化合格人员做出贡献。
我科还承担着大量教学工作,现有硕士生导师4人,承担着研究生、本科生、成教等多批次的教学任务,每年带教研究生8-10名。
       在科研方面,我科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青蓝工程、省卫生厅、市卫生局、院课题10项,获得省政府、卫生厅、徐州市等奖励成果5项,主编或参编著作或教材12部,近年来在国际、国内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其中SCI收录5篇。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隶属于徐淮地区首批部颁三级甲等医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骨科,是该地区最早创立的骨科专业,综合实力在淮海经济区处于领先地位。经过30余年的发展,骨科已发展成为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具有特色的临床科室,是骨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在该地区的临床医疗、科研、教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 科室建设:
       现有专科床位120张,平均床位使用率95%以上,治愈好转率97%,年门诊量45000次。我科定期派技术骨干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及业务学习,并己经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东京大学医学院骨科、东京医科齿科大学骨科建立了长期友好协作关系,定期进行学术互动交流,为我科营造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空间,及时掌握国内外骨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创造了条件和机会。由于拥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良好的学术氛围,较强的科研能力,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在徐淮经济区享有崇高声誉。
       二、人员配备:
       随着近年来的人才引进与培养,骨科逐渐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技术力量较为雄厚,为学科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现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7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8名,教授1名,副教授2名,其中医学博士8名,医学硕士14名,其余医师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有省骨科医学会委员及秘书1名,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全国委员1名,市骨科学组副主任委员1名,院优秀中青年骨干1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名。
       三、医疗水平:
       骨科在骨科疾病的临床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地救治了许多疑难危重病人,并多次为苏、鲁、豫、皖等周边省市及地区会诊,解决疑难问题,指导危重患者的诊治及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普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在脊柱脊髓疾患的外科治疗及各种内固定技术方面,髋、膝、肩人工关节置换,各种骨骨科的手术及保肢技术,关节镜技术,脑瘫的外科手术治疗,四肢复杂创伤及臂丛神经损伤的修复等方面已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尤其在颈椎病的治疗,上颈推不稳的外科治疗和人工关节置换等方面,已达国内、省内先进水平,最近两年科室先后开展了颈椎和上胸椎经椎弓根内固定,寰枢椎融合,寰椎椎弓根钉、侧块螺钉、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枕颈融合,齿状突骨折前路螺纹钉内固定,后入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治疗胸腰椎骨科,半骨盆置换,脊柱侧凸的前、后路矫形和融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钽棒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新手术和新技术。
       四、科研工作:
骨科历年来一贯重视科研工作,在承担繁重的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申报各级课题。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正承接厅级以上科研课题4项、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合作课题3项.通过江苏省科技厅成果鉴定一项,徐州市科技成果鉴定两项,获徐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二等奖两项,徐州市新技术引进一等奖两项,获专利发明三项,近5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五、教学水平:
骨科有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承担研究生、本科、专科、护理、夜大、进修及成人教育等多层次的与骨科有关疾病的理论教学和见习、实习带教任务,并承担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训练工作,教学效果及质量均深受学生好评。1人次获徐州医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骨科长期担任徐州医学院的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的的教学工作,培养硕士研究生97名,已毕业59名,其中考取博士6名,留校9名,其余均分配到省内外三级医院。每年培养苏、鲁、豫、皖等省的进修医生近30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当地医院的技术骨干。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处于徐淮地区的中心地位,病源丰富,病种齐全,临床、科研及教学水平较高,综合实力较强,这是骨科发展的重要依托条件和基础,也是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优势之一。我们将不懈努力,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髋关节股骨头坏死、骨骨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复杂骨折等的诊治方面进一步发展壮大,将科研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扩大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及骨科在徐淮地区甚至在省内、国内的影响,在学科发展上取得进一步的成绩。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徐医附院肿瘤学科是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中心下辖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肿瘤外科、肿瘤立体定向科、肿瘤介入微创治疗科、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科、肿瘤生物治疗科,开放床位600余张。现有医师57名,其中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31名,教授、副教授9名,博士5名,硕士18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4名。
       中心拥有先进治疗设备,包括直线加速器3台(美国瓦里安23EX 及Unique)、后装机、EclipseDX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头部γ刀、体部γ刀,微波消融治疗仪、粒子植入超声仪及相关设备、CT模拟定位机等。头部γ刀、体部γ刀在苏北及淮海经济区唯一通过了卫生部资质审批。
中心近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30项,部省级课题20余项,市厅级课题30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中华医学三等奖1项,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一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8项。在临床医疗方面,中心所属各学科开展的临床技术项目几乎覆盖了各专业全部领域。
       特色技术:
       1、肿瘤生物治疗科:CIK、DC细胞生物治疗及P53基因治疗等
       2、肿瘤内科:规范化化疗、分子靶向化疗、肿瘤基因检测下的个体化化疗等。
       3、肿瘤放疗科:功能影像引导下的调强放射治疗(HIG-IMRT)、整体推量调强放射治疗(SMART)、放化疗同步治疗、肿瘤基因靶向增敏放疗、个体化非常规放疗、免疫放疗、γ刀等。
       4、肿瘤介入微创治疗科:各种实体肿瘤的供血动脉灌注/灌注栓塞术,射频消融术, 微波热疗、粒子植入术等。
       5、肿瘤外科:各部位肿瘤根治术,腔镜下微创手术等。
       一、人才梯队:
       肿瘤学科现有医师57名,其中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31名,教授、副教授9名,博士5名,硕士18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4名。学科带头人郑骏年教授、博士、第四军医大学肿瘤学、南京医科大学外科学、徐州医学院博士生导师。现任徐州医学院副院长、肿瘤研究所所长、徐州医学院肿瘤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徐州医学院肿瘤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曾获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江苏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省级荣誉称号。现任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卫生部科研课题评审专家,江苏省多个分会副主任委员、理事、委员及多家杂志编委。近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863”子课题(2项)、卫生部基金、江苏省自然基金(3项)、卫生厅、教育厅、人事厅课题共17项,累计科研经费550万元。指导学科近3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厅市级课题共13项。指导研究生获得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基金3项及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奖1项。从事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诊治2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对肿瘤的生物治疗、基因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在肿瘤研究领域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二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共6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著52篇,其中SCI收录期刊9篇,最高影响因子5.37。在中华级医学杂志发表论著22篇。参编《癌症生物治疗》一书,申请专利3项。
       二、医疗水平:
       我院肿瘤相关学科在徐淮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开展的临床技术项目几乎覆盖了本专业所有领域。如肿瘤内科常规开展的技术项目有:诱导化疗、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层流室化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肿瘤患者的无痛苦化疗等;肿瘤放疗科常规开展项目有:肿瘤的外放疗、腔内放疗、多野及弧形旋转放疗、实体瘤的术(前、中、后)放疗、立体定向放疗(X-刀、γ-刀、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射治疗(IMRT))等;肿瘤介入与微创治疗科常规开展技术项目包括:肝脏肿瘤的灌注/灌注栓塞术、肺癌的支气管动脉灌注/灌注栓塞术、胰腺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灌注术、胃癌供血动脉灌注/灌注栓塞术、食道癌支架扩张术、胆管癌内/外引流及胆道支架置入术、子宫肿瘤的供血动脉灌注术、直肠癌盆腔动脉灌注/腔内支架置入术、乳腺癌供血动脉灌注术、卵巢肿瘤动脉灌注术、肾脏肿瘤动脉灌注/灌注栓塞术、酒精消融术、微波消融术、粒子植入术、CIK细胞生物疗法、放射免疫疗法(肝癌131I单克隆抗体治疗)、P53基因治疗等。
近期肿瘤专家联合会诊中心的成立,确保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做到多学科密切配合,实施科学、合理、有序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综合治疗的有序开展,既提高了疗效,又降低了病人的医疗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三、教学水平:
       肿瘤学科主要承担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几个层次的教学任务。肿瘤学科1997年成为徐州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点,也是当时江苏省唯一的肿瘤学硕士点,研究方向涵盖肿瘤化疗、放疗、介入治疗、免疫与基因治疗。 已培养毕业200余人,其中20余人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90余人,并逐年都在递增,为徐淮地区培养和输送了一批高质量的肿瘤学专业人才。多年来一直免费为周围六县培养肿瘤学科方面的专业人才近百余人。
       四、科研及学术水平:
       (1)科研课题:近年来,学科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6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省级课题20余项,市级课题30项。
       (2)学术交流:近年来,肿瘤学科主办、协办学术会议多次,包括国家级继续教育会议、省年会、市年会、等内容;学科外出学术交流会议年均20~30人次,交流论文年均15~20篇,包括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级别的学术会议。年平均发表学术论文约50篇,其中SCI超过30篇。
       (3)成果奖励:近年来,肿瘤学科先后获得成果和奖励多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淮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徐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神经内科成立于1983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综合实力位于淮海经济区领先地位,目前是江苏省医学重点临床专科、徐州市医学重点学科、徐医附院重点学科、徐州医学院重点学科、神经病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点。专科概况如下:
       科室建设:包括神经内科住院部、神经ICU、门诊部、脑超声检查室、脑电图室、视频脑电检查室、肌电图检查室、诱发电位检查室、神经内科实验室等部门。专科专用设备资产超过1000万元,设施先进,设备工作性能良好,多项设备均为省市范围内率先引进:如便携式多功能超声诊断仪及配套工作站、128导视频脑电工作站、多功能肌电诱发电位工作站,以及配套的美国GE公司Advantax-CLV数字减影X光机。神经内科实验室包括动物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设备先进齐全,为临床医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2010年5月,神经内科、脑外科、介入放射科联合成立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中心,2013年正式建立脑科医院,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人才梯队:
       神经内科现有医师40人,其中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8人,博士生导师2人;医学博士9人,医学硕士31人;脑科医院副院长、科主任、学科带头人耿德勤教授任世界中西药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行为医学专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等学会职务;脑科医院副院长、科副主任花放教授任江苏省医学会神经科专科学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江苏省特聘教授。此外,科室还拥有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1人,江苏省江苏省“六大高峰”培养对象3人,徐州医学院优秀人才1人,徐医附院优秀学科带头人及培养对象3人,徐州医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5人。
       二、医疗水平:

       神经内科门诊部均由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出诊,年门诊量近12万人次;住院部年收治病人达12000例左右,年抢救危重脑血管疾病、各种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约300例,成功率达90%以上。神经内科诊疗疾病的种类、病例数量、诊治抢救水平均处于江苏省领先地位,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此外,神经内科承担了本地区的会诊任务,指导危重患者的诊治及高新技术的临床推广,辐射面遍及苏鲁豫皖、徐淮盐连宿经济区,具有很高专科知名度。
       三、专业特色:
       (1)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为传统优势项目,始终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在省内率先开展多项工作,并为省内同行所认可。先后成功申报省级科研课题、获得省市级科技奖励多项,先后成功举办3项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8次),学员累计300余人次,来自省内外30余家医院,具有较高的学术知名度。
       (2)脑血管疾病的介入诊治工作:脑血管疾病的介入诊治工作也是学科重点开展项目,目前年常规开展300余例,诊疗领域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诊治、经皮动脉内急诊溶栓抢救危重患者等内容,手术例数及难度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并于徐州市率先为卒中患者开通“绿色生命通道”、为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及时诊治创造了良好条件。
       (3)神经科常见病、疑难病的基础研究工作:神经内科与江苏省政府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徐州医学院麻醉研究所、神经生物学研究室、中心实验室等合作,在脑血管病、帕金森病、脱髓鞘疾病、痴呆、癫痫等方面开展的广泛基础研究工作,均达省内领先水平,填补市内空白,在理论及实践方面均提高了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奖励及科研课题多项。
       四、教学水平:
       神经内科主要承担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进修生几个层次的教学任务。神经内科1998年成为徐州医学院神经病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已培养毕业130余人,其中22人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60余人,研究领域涉及脑血管病、神经免疫、神经电生理、变性疾病、神经心理学研究等方面。本科生方面神经内科承担了《神经病学》、《急诊医学》、《精神病学》、《Neurology》、《Psychiatry》的理论课、见习课、实习课的教学任务,获得徐州医学院多项教学成果奖;于2002年正式成立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临床心理学专业,2003年9月已招收50名本科生,到2007年连续招收5届本科生,扩大了学科的影响。神经内科先后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教材20部,其中3部教材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精品教材;此外,现有2部教材在编写中。
       五、科研及学术水平:
       (1)科研课题:近年来,神经内科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20项,国家级协作科研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级课题10项,市级课题8项,院级课题12项。
       (2)学术交流:近年来,神经内科主办、协办学术会议多次,包括省年会、市年会、脑血管病会议、行为医学会议等内容;学科外出学术交流会议年均20~30人次,交流论文年均15~20篇,包括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级别的学术会议。年平均发表学术论文约20篇,其中SCI、中华系列期刊及国家级核心期刊超过10篇。
       (3)成果奖励:近年来,神经内科先后获得成果和奖励10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奖二等奖5项(2005—2012),淮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徐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1项,徐州市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1项。


查看更多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