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科室简介
专业名称:内分泌
联系电话:18096589000
联系邮箱:zxm87517@163.com
科室介绍:
内分泌科成立于1972年,建科前为内科内分泌专业组。历经4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集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内分泌病、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研究中心。现有在职职工31名,其中医生12名,教授、主任、副主任医师6名,(在读博士1名),均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技师1人,主治医师3人(硕士2人),主管护师2名,住院医师3名(硕士1人),检验师2人,护师(士)14人。目前床位增至56张,
科室门诊工作量2010至2012年分别为38536人次、41488人次和46570人次。2010至2012年住院病人数分别为1011、1101、1250人次,病床使用率分别为178%、181%、190.6%,年均门诊量4.5万人次左右,好转率96%以上;年均住院病人1120人次,转诊率为1%;床位周转率210%,平均住院日12日。于2007年10月被省卫生厅评定为省级临床医学特色专科。2010年我院被卫生部确定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内分泌科被批准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的科室,已多次选派人员参加药物临床试验GCP培训,均获结业证书,现承担多项新药的临床试验。
在90年代初省内首创开展了胰岛与胰腺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工作,进行了股三角区胎胰显微血管吻合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及多层肌注法胰岛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研究工作。
“Endocrine diseases with dermatomyositis”研究成果,1987年获省科委二等奖。1995年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期间在国内首次报道了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综合症的患病率和在糖尿病患者中所占的比例,进行糖尿病微量元素与临床的关系研究。“《内科学》全国医学高等专科教材”研究成果,2000年获卫生部一等奖。2000年开始与瑞金医院分子医学中心、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人才交流和科研协作。目前共承担科研课题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课题12项,其中“蚌埠地区糖尿病防治系列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蚌埠地区糖尿病防治系列研究(延续25年)”通过成果鉴定,2011年获蚌埠市科学技术局二等奖。并在蚌埠地区多家医院进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至今为止共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4篇,中华系列7篇。
技术项目有:
⑴ “持续动态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的联合应用(即“双C”治疗)更有效的控制血糖,是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关键,对指导糖尿病的治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减少医疗开支等具有重要的意义。⑵ 糖尿病并发症检查箱的开展可以早期检出糖尿病亚临床并发症,对早发现和早治疗有很大的帮助,从而降低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上述两项技术在蚌埠地区医院的开展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在同类学科中居领先水平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⑶ 将胰岛素増敏剂应用于伴有胰岛素抵抗的多囊卵巢综合症,可以明显的改善胰岛素抵抗,恢复月经周期,促进优势排卵,增加受孕机率;降低心血管疾病远期风险。⑷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疾病微创诊治的广泛开展,对于明确甲状腺疾病的类型,尤其对良恶性病变有很重要的意义,为甲状腺病变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依据,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同时也是甲状腺囊性病变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⑸新开展的PTH和CT的测定提高了甲状旁腺相关疾病及钙、磷代谢紊乱等少见疾病的诊疗水平。⑹胰岛素原及胰高血糖素的测定,更能客观的反映患者胰岛抵抗水平,可提高一些难治性糖尿病的诊出率。⑺GAD-Ab、ICA等糖尿病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助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诊治。(8)GnRHα兴奋试验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疾病如春期延迟、性发育迟缓、性功能减退、闭经、性早熟患者诊治中起到了重大的意义。(9)IGF-1和IGFBP-3检测有助于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儿童性早熟、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诊治。
内分泌科实验室拥有优越的实验条件,开展了甲状腺系列、糖尿病系列、肾上腺、垂体、性腺等腺体激素及自身抗体的测定,为医疗、科研和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诊疗设备方面:胰岛素泵、动态血糖监测仪、化学发光仪、XH-6020 γ免疫计数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仪、酶标仪、CO2培养箱、PCR扩增仪、高速冷冻离心机、超净工作台、超大型低温冰箱、心电监护仪、骨密度仪等多种配套设备。
主攻方向:1、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临床研究2、甲状腺疾病发病机制及其临床诊3、性腺疾病的病因诊断及临床治疗
1994年被评为蚌埠医学院重点学科,2001年被批准为教育部硕士学位授予专业,2007年10月被省卫生厅评定为省级临床医学特色专科,2008被批准为安徽省卫生厅糖尿病专科护士临床实践基地,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2012年被批准为安徽省卫生厅糖尿病专科护士临床实践基地,2013年被批准为安徽省临床医学重点培育专科。总之,今天的内分泌科已成为安徽省皖北地区最有影响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