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17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4-04-15
广东肿瘤试验联盟
机构电话:
机构传真:
机构邮箱:
接待时间:
上班时间工作日(上午8:00-12:00,下午2:30-5:30)
中心筛选调研驭时快线
中心筛选调研驭时快线

科室

科室楼层位置
医院6号楼3楼
项目经验
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组长单位牵头项目,NMPA核查,创新药

联系方式

机构办主任
杜彦萍
gzygcp@126.com
I期研究病房主任
凌燕
lingyan_gcp@126.com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I期临床研究病房总面积1800m2,现有床位31张,病房分为独立的筛选区、试验区和会议区,分区布局合理。设置有受试者更衣室、知情洽谈室、体格检查室、宣教区、样本处理室、样品保存室、配药室、药品保存室、抢救室、监察室、观察室(病房)、档案室及会议室等。病房配备各种先进监护和抢救仪器设备,开通有急救转运绿色通道,配备远程动态心电监测分析系统,可以进行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药物的临床试验。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SOP、设计规范、应急预案和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团队专职人员9人,I期临床试验研究室主任1人、专职研究医生2人,研究护士2人,药师2人,质控员1人、档案管理员1人,设有兼聘研究医生20人和外援护理/药师人员约30人。为开展高质量的新药临床试验提供有力的保障。   

I期临床研究病房可开展药物耐受性试验、药代动力学试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食物影响试验、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等效性试验、药物对QT/QTc间期影响研究。目前已经开展了化药创新药I期临床试验和BE试验20余项,其中两项为国际创新药I期临床试验,3BE项目顺利通过数据现场核查,并取得药品注册证书。I期病房配备远程动态心电监测分析系统,已成功完成了一项符合ICH E14的创新药首次人体试验和剂量递增试验的C-QT分析试验,为开展抗心律 失常药物临床试验提供有利条件。I期临床研究病房秉持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遵循客观、真实的评价原则,保证临床试验高质、高效的实施。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杨忠奇,医学博士、长江学者、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学术兼任中国药学会中药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GCP联盟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产业发展和科学监管高端智库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GCP)名誉顾问等。担任国家药监局CFDI注册核查组长和会审专家,CDE新药审评专家。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研究,组织完成多中心临床研究超过300项,其中个人担任主要研究者31项,担任组长撰写有关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10余项新药I期临床试验、7BE项目。


黄绍刚,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学术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自然临床研究专项1项,国自然面上项目3项,省部级等各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10篇,主编专著5部,专利5项,培养硕士30名,博士15名,博士后5名。


凌燕,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I期临床研究病房主任。曾先后在呼吸科、心血管科、老年病科及肿瘤科工作10余年,对药物临床评价、观察及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应对临床突发情况具有丰富经验。主持及参与多项国际及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学术兼任中国药学会中药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学术秘书、世界中联中药上市后再评价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老年病科质量控制中心成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青年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名医传承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双心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等。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组长单位牵头项目,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南区域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广东省中医药局首批省级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药局中医心血管病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心力衰竭方向)、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全国双心医师培训基地、广东省心血管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心血管科年均门诊量13万余人次,年均出院患者达3000余人次,开放住院病床91张(含CCU10张),导管室2间。主要病种为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急性脑中风、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拥有益心活血丸、丹七活血丸、温胆片、调平康、眩晕康、补肾益心片、心阴片、心阳片、菖麻醒脑丸共9种院内专科特色制剂,其中心阳片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2022LP01399)。


心血管科优势病种包括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病等,心血管专业严格遵循GCP要求,以高水平临床研究促进专科发展,建设中医领先、西医同步的国家级中医区域诊疗中心和中医重点学科。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杨忠奇,医学博士、长江学者、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学术兼任中国药学会中药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GCP联盟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产业发展和科学监管高端智库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GCP)名誉顾问等。担任国家药监局CFDI注册核查组长和会审专家,CDE新药审评专家。临床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心血管疾病如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和高血压等。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研究,组织完成多中心临床研究超过300项,其中个人担任主要研究者31项,担任组长撰写有关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主持和主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主编/副主编学术专著9部,先后获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带队驰援武汉,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急研究专项专家组副组长。2020年获得中国药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广东省人民政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吴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教授,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房颤中心医疗总监,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广东省高校特支教学名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专业委员会主委等。


李荣,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一科主任/直属内科第一党支部书记,德国访问学者,广东省第二批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国家华南区域中医心血管诊疗中心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重点专科负责人,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中医药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循证医学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脏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慢性病防控与管理学会副会长。


吴辉,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二科副主任。兼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双心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血压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心脏保护学组副组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动脉粥样硬化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介入心脏病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双心学组委员。中国医学教育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叶桃春,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心血管专业,现任心肺康复科睡眠医学科副主任,医院卓越中青年人才(临床型),临床科研团队预备团PI。现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脏器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心脏联盟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广东联盟第一届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促进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联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会应用学会老年慢病分会常委,广州市医学会肺循环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参加新药临床研究9项,作为SUB-PI参与国际多中心新药临床研究2项,作为全国组长单位SUB-PI完成II期临床新药研究1项。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组长单位牵头项目,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药局重点专科、鼻鼽、耳鸣临床路径组长单位,同时也是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咽喉口腔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药协会耳鼻咽喉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等各级学会的主委单位。耳鼻咽喉科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的《2022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研究报告》中,名列中医耳鼻喉科榜首,在2017年、2019年、2021年获得艾力彼广东省综合医院(含中医院、西医院)最强专科推荐(均排名第1)。耳鼻咽喉科现有床位数48张,年均住院收治病人约2700人次,手术量年均1800余台,年均门诊量约9.3万人次。

耳鼻喉科现优势病种有耳聋、耳鸣、眩晕、鼻炎、咽炎、喉炎等。耳鼻咽喉科近年来承接各类药物临床试验12项,其中作为组长单位牵头8项,实力雄厚,经验丰富。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阮岩,主任中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耳鼻喉病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耳鼻咽喉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卫生部“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总编。2022年获得第七届医学家年会“十大医学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变应性鼻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组长单位牵头项目,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拥有陈纪藩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团队。风湿病科源于1984年的综合科,当时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及金匮教研室共同组建,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以“经典回归临床”为理念,将仲景学说应用于风湿免疫疾病与内分泌疾病的治疗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经典理论优势,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在风湿免疫病及内分泌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不断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全国同行中居于领先地位。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专业博士、硕士培养基地。2003年9月被遴选为广东省中医药局“风湿病重点专病”,2004年提前通过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重点专科验收,确定为广东省中医药局风湿病重点专科专病。2011年正式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风湿病重点专科。是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该专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科室现有高级职称人员5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专科培训医师和博士后)。其中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2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和杰出青年医学人才3人。

    风湿病科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优势,在防治尪痹(类风湿关节炎)、大偻(强直性脊柱炎)、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燥痹(干燥综合征)、骨痹(骨性关节炎)等疾病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建立了相应的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和护理规范,提高了中医风湿病的临床诊治水平,获得了令患者满意的临床疗效。病员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是国内诊治风湿病中医特色最为突出的专科之一。


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炎性肌病、干燥综合征、痛风、系统性硬化症、血管炎、白塞氏病等疑难病症是风湿病科优势病种,经过近40年的建设,几代风湿病医生的不懈努力,吸引了岭南乃至全国各地风湿病患者前来就诊。

风湿病科既往承接GCP药物临床研究项目近20项,其中作为组长单位牵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2项。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林昌松,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金匮要略教研室)主任,广东省首批医学领军人才,新南方优秀教师,首届羊城好医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金匮要略和风湿病重点专科学科专科带头人,教育部和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金匮要略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金匮要略课程联盟副理事,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风湿免疫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免疫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金匮要略讲义第2、3、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 5年,擅长运用经方治疗风湿病及其它疑难杂病。

林昌松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在近十年共参与新药临床研究项目16项,其中牵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2项。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组长单位牵头项目,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单位(肿瘤),三部委“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肺癌)”牵头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023年艾力彼排名在全国中医医院院肿瘤内科位居第二名。

肿瘤中心下设五个病区,开放床位250余张,是集肿瘤内科、放射治疗科、肿瘤学教研室、肿瘤实验室、中医肿瘤学杂志社于一体的肿瘤综合诊疗中心。中心拥有“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十九大党代表”林丽珠教授等国内著名中医肿瘤学家。中心现有医师45名,其中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1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

肿瘤中心重视开展肿瘤临床及基础研究,相关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和行业号召力,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实力最强、技术与服务一流的中医、中西医肿瘤综合诊疗中心。2019年创办全国第一份中医学科肿瘤专业期刊,并于202212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肿瘤中心秉承“以中为主,中西结合”理念,开展肺癌、肝癌、鼻咽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形成了“以病人为中心,多学科、个体化”的诊疗优势,开展包括中医药、微创、介入、放疗、肿瘤内科等在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

肿瘤中心至今共承接GCP新药临床研究60余项,其中国际多中心项目10余项,以组长单位牵头GCP项目5项。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林丽珠,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带头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国家区域中医(肿瘤)诊疗中心建设单位负责人。林丽珠教授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邓铁涛医学奖获得者。获得全国最美中医、中国好医生、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教学名师等称号。兼任广东省总工会副主席(兼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学分会会长;CSCO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医教研工作37年,主持国家级重大专项及国自然等研究课题40多项。作为全国中医药领域唯一入选专家被评为“2022年肺癌研究领域全国医院及专家学术影响力排名TOP100”,研发“益肺散结丸”、“金花解毒搽剂”等院内制剂。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SCI收录80多篇,主编专著20多部,相关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曹洋,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肿瘤中心主任、GCP专业负责人。兼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中西结合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会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肝癌临床康复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中医中药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精准与整合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肺癌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临床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肺肿瘤中西医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免疫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先后获评首届全国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国家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广州中西医协同临床重大创新技术首席专家。主持科研课题2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包括SCI论文)90余篇。编写论著10部。


周京旭,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肿瘤中心一区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广东中西医结合肝胆胰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中医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传统医学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组长单位牵头项目,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中医消化专业)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国家区域中医脾胃病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广东省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委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侯任主委单位、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脾胃肝胆病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脾胃消化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


脾胃病科科共有住院病床103张,消化内窥镜诊治中心1个(1000㎡)、门诊诊室、岭南名医诊室各7间,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个、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5个。年门诊量10万人次、年出院患者5000余人次、胃肠镜检查和治疗近4万余人次。


专科注重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发挥中医药优势,积极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获得多年度医院中医药特色奖、广州市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和中医药临床核心技术建设项目等。科室近5年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一项,发表高质量论文三百余篇,主持制定全国多项行业团体标准等。


脾胃病科优势病种包括胃脘痛、胃痞(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胃肠病、消化性溃疡、胃肠道肿瘤),血证(上消化道出血),久痢(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黄疸(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鼓胀(肝硬化、难治性肝硬化腹水),痿病(重症肌无力),大肠息肉、肠瘤(结直肠息肉、良性肿瘤)等疾病。


脾胃病科既往承接GCP临床试验20项,其中作为组长单位牵头5项,参加国际多中心新药研究3项,均严格遵循GCP要求并高质量完成。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黄绍刚,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学术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自然临床研究专项1项,国自然面上项目3项,省部级等各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10篇,主编专著5部,专利5项,培养硕士30名,博士15名,博士后5名。擅长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急慢性胰腺炎、胆石症、胆囊炎等疾病的中西医诊治。


刘凤斌,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区域(中医)脾胃病诊疗中心建设单位主任,岭南脾胃病研究所所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带头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刘凤斌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学术任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丁颖科技奖、首届广东省医师奖、羊城好医生、重症肌无力最美医生等称号,获广东省、教育部、中华中医药学会等科学技术奖励多项。擅长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病、溃疡性结肠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重症肌无力、慢性肝病、肝硬化等疾病。


陈斌,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胃肠病)主任,国家脾胃病华南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副主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现任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病分会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整合肝肠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微创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保健协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意大利安科纳联合大学附属医院访问学者,师承名老中医劳绍贤教授。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金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4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擅长各类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如炎症性肠病、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胆道结石及恶性梗阻ERCP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内镜下抗反流手术、胃肠道巨大息肉、胃肠道早期癌等疾病超级微创内镜下治疗技术。

 

李培武,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第一党总支第二党支部副书记、肝胆病科副主任,国家青年岐黄学者,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刘凤斌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健康科普专家。学术任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6项,主要参与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励,主要参与制定团体标准3份,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擅长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胰腺胆道疾病、慢性肝病、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重症肌无力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胃镜结肠镜诊疗,超声内镜诊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

 

    江其龙,男,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肌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菁英人才。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华南重症肌无力联盟副主席、广东省神经免疫与感染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全国罕见病联盟重症肌无力协作组成员。主要从事内科急危重症救治及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专项课题子项目、广东省中医局科研项目等多项。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专利登记2项,实用发明专利1项。擅长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肌炎、消化性溃汤、胰腺炎等。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组长单位牵头项目,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为国家中医优势病种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24),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2021),广东省中医药局临床重点专科(200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呼吸病重点专科协助组主要成员单位(2003),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2017),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2015),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2019),中国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委员单位,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肺病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南方(岭南)中医肺病联盟理事长单位,第三届广东医院最强科室推荐,第一批国家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专业基地。


呼吸科由呼吸一区、呼吸二区、呼吸监护室、发热门诊、肺功能室、支气管镜室、戒烟门诊、专病门诊、呼吸门诊综合诊疗室以及“中医药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研究团队等部门组成,共有床位70张,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中西医结合,中医特色突出、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专科。门诊开设名医门诊、慢性咳嗽门诊、慢阻肺门诊、哮喘门诊、支气管扩张门诊、戒烟门诊、肺小结节门诊、呼吸感染门诊、呼吸慢病门诊、肺纤维化门诊。2023年出院患者3096人次,门诊量61862人次。2023年呼吸内镜室共完成呼吸内镜检查及治疗2260例,其中常规支气管镜检查1808例,三四级手术操作452例。


咳嗽、风温肺热、肺胀、喘证、胸痹、肺痈是呼吸科优势病种,年收诊病例数均远超100 例,其中咳嗽病高达800 例。呼吸科累计承接GCP临床试验30余项,其中承接国际多中心项目2项,牵头中药新药临床试验5项。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詹少锋,主任医师,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GCP呼吸专业负责人,广中医一附院援鄂国家中医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广东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分会常委,广州市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委员会慢病专业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介入微创呼吸分会委员。从事中西医结合呼吸内科学医、教、研工作十多年,是广东省名中医师承学术继承人和第六批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急、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病,肺部肿瘤及气管镜介入诊疗工作,在中西医结合诊治呼吸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评为第七届“广东好医生”、“广东省医疗系统先进个人”,荣获第七批“广东特支计划”省卫生健康委(卫生健康人才)揭榜人选。目前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病学术论文15篇,参与国家自然科技基金项目5项,主持广东省自然科技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1项,荣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励2项,获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药实用新型专利1项。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组长单位牵头项目,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医疗器械临床试验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肾病专科。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中医药局中医肾病重点专科,广东省卫生厅血液透析治疗首批培训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首批重点专科。拥有“洪钦国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通过“名医”推动“名科”的发展。

肾病科下设肾病一科(慢性肾衰、代谢性肾病)、肾病二科(肾小球疾病)与血液净化科。肾病科共有工作人员101人,其中医师20人,护士76人,工程师2人,其他人员3人。目前有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7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8人。医师拥有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6人,人才队伍结构合理。

肾病一科、肾病二科共拥有109张固定床位,专科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肾病科针对原发性/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慢性肾脏病、血液透析和血管通路并发症、腹膜透析、肾移植术后失功等各类肾脏专科疾病,专科已开展经皮肾穿刺活检术、临时/长期导管置入术、腹膜透析导管置入术,以及自体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超声/DSA引导下自体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PTA术、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等通路开放和介入手术。

血液净化科为广东省血液净化培训基地,开放床位106张,已常规开展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血浆免疫吸附、连续性血液净化等多项技术,拥有一支面向全院的CRRT团队,年CRRT透析时长近1万小时。专科门诊年接诊量8万人次,年出院患者超过4200人次;年血液透析70000人次,维持血液透析患者480余人;维持腹膜透析患者300人。

肾病科优势病种包括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IgA肾病、肾病综合征等。肾病科已成为岭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肾脏病诊疗中心,科室规模、医疗技术水平、专科影响力和临床试验经验在全国中医系统处于先进水平。

肾病科专业累计承担药物与医疗器械GCP项目20余项,其中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项目5项,作为组长单位牵头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2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10项。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汤水福,医学博士,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专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肾病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药协会肾病中药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等。


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医教研工作30余年,在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造诣较高,对疑难危重肾脏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21项,以主要研究者参加GCP项目16项。主编、副主编著作6部,参编12部,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




陈刚毅,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一科主任。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洪钦国学术经验继承人,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德国海德堡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肾病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肾脏病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血液净化与医工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衰竭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从事肾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带领团队开展中医药防治糖尿并发症分子机制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4部。




王超,医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科副主任。兼任中国医促会血液净化学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肾病分会理事、中国中药协会肾病中药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肾脏病大数据应用创新联盟理事、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血液净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血液净化与医工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院协会体外循环设备工程与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净化分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肾脏康复分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衰竭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传统医学会肾脏病专委会委员等。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和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临床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类急慢性肾脏疾病,如急慢性肾炎、IgA肾病、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血管炎、慢性肾衰竭、急性肾损伤、肾结石、泌尿系感染等;同时擅长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与维护,如自体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DSA/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PTA术、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等通路开放和介入手术。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6部。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组长单位牵头项目,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是全国首家中医医疗系统的卫生部全国重点专科(内分泌中医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内分泌重点专科(糖尿病协作组),广东省卫生厅“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专科,广东省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并被选为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成为消渴病协作分组组长单位。内分泌科开创六经辨治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的先河,总结创建六经辨治消渴病、消渴病痹病及瘿病三大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作为国内诊治消渴病(糖尿病)中医特色最为突出的专科之一,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病患。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以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为研究重点,兼顾其他内分泌系统疾病,坚持中医为主、中西医并重、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发展思路。

内分泌科病区现有床位60张,医生团队15人,其中正高5人,护理团队20人,年收治住院患者数超3000人次,年门诊量超8万人次。同时,内分泌科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岭南名医5名。科研方面,科室至今获国自然基金项目11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三等奖2项,广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内分泌科优势病种包括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肥胖等。在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内分泌科近3年承接药物临床试验6项,其中II期临床研究4项,III期临床研究1项,IV期临床研究1项。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刘敏,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系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南区域(中医内分泌)诊疗中心主任。擅用经典名方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顽固性失眠、痛风、湿疹、顽固性咳嗽、更年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等各种疑难病证,临床经验丰富。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古代经典名方专业理事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经方与代谢病专委会主委。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及广东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主编(副主编)著作9部,发表论文90余篇。

 

沈创鹏,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南区域(中医内分泌)诊疗中心副主任,广东省青年杰出医学人才。尤其擅长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失眠,脂肪肝,痛风,抑郁症,肥胖等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兼任广东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秘书长,广东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经方与代谢病专委会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委。从事中医药防治代谢病的临床与基础的科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4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文章55篇,SCI论文10余篇。

 

刘树林,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南区域(中医内分泌)诊疗中心副主任。擅长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中西医诊治,对2型糖尿病临床逆转、难治性糖尿病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甲亢、甲状腺炎、甲减及肥胖等疾病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兼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内分泌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委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一直坚持以经方治疗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及诊疗方案研究为方向,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糖尿病周围血管病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阴阳六经辨治2型糖尿病等诊疗方案的撰写。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医疗器械临床试验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中心设有13个骨科专科病区,包括:上肢创伤骨科、手外伤与创面修复科、下肢创伤骨科、足踝骨科、脊柱微创科、颈椎病与脊柱骨病科、股骨头坏死科、人工关节与髋关节科、人工关节与膝关节科、运动医学科、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儿童骨科、经典骨伤与骨康复科。其中髋关节与股骨头坏死专科是全国临床重点专科,其他均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中心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4人、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3间、广东省名中医工作室3间、国家级重点学科实验室1间(内设:细胞培养室、分子生物实验室、蛋白组学实验室、生物力学实验室、病理室、动物手术室等)。在《2022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中位于综合排名榜全国第4名、广东省第1名;艾力彼医院竞争力排名中医医院骨科排名第7

骨伤中心编制床位数336张,开放床位数最高可达407张。2023年门诊量132540人次,出院量11239人次,手术量7456人次。专科制剂数量122种,已开展的中医特色技术项目数量63个,中医行业标准或指南或专家共识制订数量4项。

骨伤中心以桡骨远端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颈骨折、腰椎管狭窄症、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骨蚀病(股骨头坏死)、脱位病(髋关节发育不良)、膝骨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痹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部伤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等为主,共有十余个优势病种。

骨伤中心累计承接了20余项药物临床试验及10余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其中开展国际多中心新药项目3项。建立有完善的临床试验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黄枫,男,二级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岭南骨科病研究所所长;历任骨伤中心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院长等职。广东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中医药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学科带头人,中医药防治骨与关节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继承中医岭南正骨手法结合现代技术,治疗骨关节损伤与疾病,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复杂创伤创面,老年骨折、儿童骨折、近关节及关节内骨折、骨伤重症、四肢神经血管损伤、骨折迟缓愈合及颈肩腰腿痛、骨关节炎。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骨与关节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共获教学类奖项19项。发表相关论文110篇,其中SCI 9篇,科研中标课题10项。


 


梁德,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岭南骨病研究所副所长。对于脊柱创伤、脊柱退变、脊柱畸形、脊柱肿瘤及感染、骨质疏松相关脊柱病等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第二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骨内科广东省学组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骨质疏松管理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教育委员会脊柱创伤分会委员,获首届“羊城好医生”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其他国家级、省级课题8项,参与其他课题8项;发表SCI文章38篇,中文核心期刊100余篇。申请专利13项,编译著作5部。曾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二等奖、广东省优秀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称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




方斌,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骨与软组织肿瘤科主任,儿童骨科主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分会骨肿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骨肿瘤和骨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肿瘤学组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骨肿瘤与骨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骨科修复重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精准医疗学应用学会骨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骨肿瘤专业医师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抗癌学会脊柱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粤港澳大湾区骨科联盟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中医正骨》编委。先后师从于著名骨坏死专家袁浩教授、何伟教授学习股骨头坏死及其它髋、膝关节病诊治;师从于我国著名的骨与软组织肿瘤专家郭卫教授(亚洲太平洋地区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主席、世界保肢协会主席)学习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治。曾先后在美国国内排名第七位的加州大学圣弗朗西斯科分校医学中心(UCSF Medical Center)及加州大学圣弗朗西斯科分校Mount Zion 医学中心(UCSF Mount Zion Medical Center)、德国、瑞士、新西兰、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上海交大第六人民医院等地进修学习。长期与UCSF Medical Center、欧洲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Rizzoli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四军医大西京医院等进行疑难病例远程会诊、讨论、学术交流。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郑晓辉,教授,主任医师,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现任骨伤中心直属第一党支部书记。现任广东省医疗器械管理学会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检查专家、广东省高校本科教学临床教学基地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创伤专委会常务副主委、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骨科远程医学分会副主委。曾先后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和香港玛丽医院进修学习。从事中医骨伤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35年。擅长运用中医药、中西结合方法治疗复杂骨与关节损伤疾病、骨折并发畸形、不愈合、骨感染、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在国内较早采用微创方法治疗多部位骨折的专家之一,率先开展老年髋部骨折绿色通道及多学科快速康复治疗工作;对骨关节损伤治疗强调活动功能恢复和解剖结构重建相结合,发挥中医药和现代医学各自优势理念,灵活运用正骨手法,精准微创观念下骨折复位内固定,早期快速康复等多项措施治疗骨伤科疑难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研究以骨与关节损伤疾病为主攻方向。主持省级厅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50多篇,主编或副主编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创伤急救学》3本。


作为研究者参与临床药物、器械试验项目2项;作为药物、器械临床试验主要研究者参与项目项目2项,其中2019年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中医院的临床试验主要研究者参与知名的内固定器械TFNA的器械临床试验。




曾屹峰,博士,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兼任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中医中药管理分会骨科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体质健康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中医中药管理分会骨科专委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筋膜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关节镜、膝关节外科与骨科运动医学学会委员(ISAKOS),广东省康复医学会针灸与康复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康复委员会委员。从事骨科康复工作2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非手术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运动损伤疾病,在骨科康复领域能结合中西医之长综合评估、治疗,尤其是膝踝关节韧带损伤康复、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肩关节术后康复方面效果显著。主编论著一部,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20余篇。


 


晋大祥,临床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颈椎病与脊柱骨病科负责人,岭南(脊柱)骨伤病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脊柱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健康学会脊柱分会常务委员,粤港澳大湾区脊柱侧弯畸形联盟副理事长。临床上擅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椎管狭窄症、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脊柱肿瘤、脊柱侧凸等疑难疾病的诊治。先后成功开展了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齿状突骨折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寰枢椎脱位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融合、小切口侧前方入路腰椎间盘切除融合矫正等高难度手术。特别对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复杂退行性脊柱侧弯的矫正重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三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




向孝兵,教授,主任中医师,现任骨伤中心运动医学科主任。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上肢学组青年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曾先后进修于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美国密西西比州运动医学中心、韩国Madi肩关节医院、首尔Noen医院及首尔国立大学附属医院等。擅长肩、膝关节疾病及运动创伤的关节镜微创治疗。精于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脱位、伴有双向骨缺损的肩关节前向不稳定、肩锁关节脱位、肩盂骨折、陈旧性肩关节前/后脱位、巨大及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等疾病,尤其擅长自体补片桥接技术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一直坚持以创新的方法解决临床疑难问题为导向。自行设计开发的“预测式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定位器”,获得专利后应用于临床,优化并简化了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此外,目前已有三项原创性的关节镜技术发表于国际关节镜技术杂志“arthroscopy techniques”,被中外关节镜医师广泛引用。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组长单位牵头项目,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专科、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名科,硕士、博士研究生与博士后培养点。专科在国内中医药领域处于学术领先地位,是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妇科协作组长、优势病种异位妊娠协作组组长、先兆流产协作组副组长单位。中医妇科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于2023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2022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中排名全国第三。

妇科现有床位137张,年出院人数5100多人次,年门诊量约30万人次。收治病种达60多种,科室拥有多项具有专科特色的诊疗技术:如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先兆流产中医治疗技术、输卵管炎性不孕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妇科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盆底功能障碍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术后快速康复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盆腔炎中医综合治疗技术等。

妇科优势病种包括输卵管妊娠、先兆流产、输卵管炎性不孕、恶性肿瘤、盆底功能障碍、盆腔炎等,利用特色的诊疗技术充分发挥了中医在治疗及术后快速康复中的治疗优势。

妇科专业累计承接药物临床试验30余项,其中承接国际多中心新药项目5项,作为组长单位牵头近10项。制订有专科的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优势病种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规范、专科仪器管理和使用SOP等。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罗颂平,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妇科病研究所所长。全国中医妇科名家罗元恺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罗氏妇科诊法”代表性传承人。第六、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的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56届学科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第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六届名誉主委,学术流派传承分会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科流派分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兼整合生殖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中医药调经、助孕、安胎的研究。擅长于先兆流产和反复流产、不孕症、月经病的中西医诊治。“罗氏妇科补肾安胎法的研究与推广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郜洁,女,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副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儿中心副主任,妇儿中心教研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部负责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岐黄学者、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国家双一流学科“中医妇科学”学术带头人,全国名中医罗颂平教授学术继承人,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人。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第七届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杂志》编委等。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女性生殖障碍研究,传承岭南罗氏妇科诊法。主持国自然4项,省部级8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50余篇。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国家教学比赛奖励3项。专利授权5件。




赵颖,女,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张玉珍教授学术继承人。兼任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妇科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科流派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整合生殖医学分会副会长等职务。主要从事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女性生殖障碍。擅长治疗月经病、卵巢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复发性流产、不孕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省级等各级课题12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


作为主要研究者负责GCP项目10项,作为研究者参与其他GCP项目20余项(含国际合作项目5项)。


 


曾诚,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二区主任。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医临床优秀人才,青海省政府“千人计划”领军人才,青海省政府“昆仑英才计划”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杰出人才。获评青海省委组织部“来青服务优秀博士”、以及“羊城好医生”,“广东好医生”,“广州市实力中青年医生”,6年入选“岭南名医榜”,优秀研究生导师,优秀规培基地主任、受学生欢迎的临床优秀带教老师、优秀研究生论文指导老师,优秀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岗、精诚卫士等。任职中国妇幼健康中医药专委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医药成果转化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民族医药学会女性盆底障碍疾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擅长妇科良恶性肿瘤、子宫腺肌症、内异症的开腹、阴式、宫/腹腔镜及单孔腹腔镜手术,以及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自然流产的中西医结合调经助孕安胎。科学研究以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为研究方向。培养博士、硕士生共60余名,主持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1项,发表文章50余篇,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一等奖1项。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组长单位牵头项目,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学科及广东省重点专科(2012);广东省中医儿科指导中心(2018);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2019),牵头成立岭南中西儿科联盟;广东省中医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单位(2021)。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委单位,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

专科设有开放病床102张,开设儿童内科、新生儿科、儿童治未病、儿童保健与康复、儿童生长发育、儿童哮喘、儿童多动抽动情志病、儿童遗尿症、中医儿科护理门诊等专科门诊,服务年龄范围从新生儿到青春期,专科医疗救治水平处于华南地区前列,名列 2022 届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中医医院儿科30强。拥有全国名医工作室1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指导老师1人,广东省名中医1人,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2人,高级职称7人,副高职称8人,其余各层次优秀医学人才10余人。

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子课题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教育厅课题8项,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0余项,校级课题18项;出版专著16部,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共200多篇,其中其中 SCI 11 篇。

儿科科以小儿肺病、脾胃病、脑病、生长发育、儿童保健与治未病等为主要研究发展方向。近五年儿科承接GCP项目4项,其中作为组长单位牵头1项。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许华,主任中医师,儿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岭南黎氏儿科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童健康协同创新平台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擅长辨证治疗儿科疑难复杂病,对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急性白血病等肿瘤放化疗后、胆道闭锁术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孤独谱系障碍、癫痫等儿童难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






刘华,主任中医师,儿科副主任,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羊城好医生,南粤好医生。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委会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师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儿科呼吸标准化诊治及质量控制工作委员会常委。擅于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小儿疑难杂症,对于儿童哮喘、慢性咳嗽、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矮身材、性早熟、生长发育迟缓、厌食、疳积、过敏性紫癜等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

查看更多

其他情况

许华,主任中医师,儿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岭南黎氏儿科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童健康协同创新平台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擅长辨证治疗儿科疑难复杂病,对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急性白血病等肿瘤放化疗后、胆道闭锁术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孤独谱系障碍、癫痫等儿童难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



刘华,主任中医师,儿科副主任,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羊城好医生,南粤好医生。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委会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师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儿科呼吸标准化诊治及质量控制工作委员会常委。

擅于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小儿疑难杂症,对于儿童哮喘、慢性咳嗽、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矮身材、性早熟、生长发育迟缓、厌食、疳积、过敏性紫癜等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广东省中医药局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温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温病分会副会长单位,中国中医药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脑病分会副会长单位,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委单位;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卒中中心成员单位。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病(热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副主任单位,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医师分会常委单位、广东省卒中学会缺血性介入分会常委单位。

脑病科(神经内科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2个主攻临床方向,即脑病专科(神经内科)和热病专科。脑病科拥有医教研人员15名,其中正高6名,副高4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全国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名、广东省名中医2名。床位48张。年门诊量7万人次左右,年出院量约1300人次。

脑病专科收治疾病的类型包括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免疫性疾病、脱髓鞘疾病、变性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神经肌肉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及功能性病变等类型,本科开展了24小时长程视频脑电图、睡眠监测、眼震地图检查、急性脑梗塞溶栓、脑血管造影以及介入治疗技术。热病专科主要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系统感染和免疫性发热及不明原因发热等病种。

优势病种有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脑出血;脑炎及脑膜炎、急性脊髓炎、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格林巴利综合症、帕金森病、舞蹈病、癫痫、肌萎缩侧索硬化、肌营养不良、周期性麻痹、面神经炎、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以及头痛、头晕、焦虑症等。

脑病科既往承接GCP项目近20项,其中承接国际多中心新药项目2项。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吴智兵,男,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温病教研室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脑病分会常委;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脑病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具有三十余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对神经内科各类疾病及湿热性疾病的中西医诊断和治疗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中风(脑梗塞、脑出血)、头痛头晕、失眠、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及脑炎等。累计发表论文100余篇,单篇最高SCI影响因子超20分,主编、副主编教材及专著近20部,主持各级各类研究项目20余项,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医疗器械临床试验

联系方式

副主任医师
刘求红
-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是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眼底病重点专科,是我国最早具有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博士及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眼科是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中西医结合眼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培训中心。


眼科目前已形成一支30余人组成的医护队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名;博士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目前全科病区床位数35张,日间床位数10张,年门诊量约7万人次,年住院人数约5000人次,年手术量约4000人次,位居广东省前列。


本科室现已配置了一系列国内先进眼科诊疗仪器。开展的手术有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玻璃体腔注药术、抗青光眼手术、眼部整形、斜视矫正手术、泪道疾病手术、后巩膜加固术、视网膜脱落复位术、玻璃体切割术、睫状体冷凝术、眼外伤手术等,均已达国内先进水平。成立了中医特色诊疗室,开展的中医特色治疗有:中药超声雾化熏眼、核桃灸、雷火灸、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热奄包、耳尖放血疗法、穴位注射法、耳穴压豆、拔火罐、眼针、岭南火针、揿针、穴位按摩等10余种。近五年来,科室撰写国家级、省部级、科局级课题近20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优势病种:消渴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等。GCP眼科专业累计承接药物与医疗器械临床试验10余项,目前正在开展临床试验项目3项。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刘求红,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耳鼻喉科党支部书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病区区长,中国第八批援加纳医疗队队长,广东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眼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养老养生健康促进会眼与视觉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促会眼科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视光学会斜弱视组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眼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医药产教融合促进委员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届杏林人才。擅长白内障手术,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术,斜视手术、眼部整形,眼外伤修补;眼底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病变、黄斑病变 ,在眼部微整形领域、斜弱视、中医药治疗眼底病、泪道疾病领域有一定的专攻,多次参加国家中医眼病疹疗规范的修制订。完成了国家十五攻关分课题:“糖尿病微血管并发证侯研究”临床部分;荣获广东省抗击非典三等功和广东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奖章。参与研究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项目、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多项及广州中医药大学创新基金二项,。在小儿眼病、眼部整形、白内障、中医药治疗眼底病等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核心学术论文20余篇,SCI3篇。


作为药物与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眼科专业PI承接临床试验3项,其中1项已结题,2项在研。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医疗器械临床试验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外科涵盖泌尿外科、胃肠外科、甲状腺疝外科、肝胆外科、血管外科、胸心外科、乳腺科、皮肤科等多个专科,技术力量雄厚,是广东省重点专科。



泌尿外科 拥有正高职称人员3人、副高职称人员2人、中级职称人员3人,初级职称1人,博士3人、硕士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专科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前列腺疾病、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男性不育、性功能障碍等泌尿外科、男科方面等疾病。设有泌尿外科、男性专科门诊,病区病床46张。男性专科采用综合方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阳痿、早泄等男科疾病效果显著。中医辨证论治与人工受精等先进技术相结合,是专科治疗男性不育的特色之一。同时开展了性心理辅导、性行为训练辅导等诊治新技术。


胸心外科为广东省重点学科,科室现有医生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护理骨干13人。科室现有床位35张,年门诊量超过9000人次,年出院人次1700人,Ⅲ/Ⅳ级手术量约占80%,危重疑难收治率60%以上。胸外科年手术量1100余台,微创手术超95%,位居全国中医系统第一。专科现已全面开展胸心外科各种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及微创手术治疗,常规开展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全腔镜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胸腔镜经剑突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漏斗胸鸡胸微创矫正术,微创手汗症手术等。同时联合新技术开展:机器人辅助定位肺小结节、支气管镜下磁导航定位,提高手术精准度及降低肺功能损失;另外,开展保留自主呼吸非气管插管手术,实现肺结节“无管”手术。同时开展胸部疾病介入诊疗,每年气管镜诊治超500例,EBUS-TBNA300例,位居全国中医系统前列。常规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冠心病及大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年手术量超100台,是全国胸腔镜心脏手术培训基地,同时也是广东省红十字会、广东省“一心”公益基金会指定的贫困先心病救治定点单位。


乳腺科是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是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中医临床医学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广东省护士协会外科医院感染防控分会主委单位。乳腺科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运用各种中西医结合手段防治乳腺癌、乳腺良性肿瘤、乳腺增生性疾病、乳腺炎性疾病等各类乳房疾病,年均门诊患者5万余人次、年均出院患者达4000余人次。乳腺科配置了各种国际先进的诊疗设备,成熟开展了各种乳腺良、恶性肿瘤手术及缩乳术、乳腺癌根治术后 I II 期乳房重建术等乳房整形手术,乳腺腔镜手术等,乳腺手术技术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年均手术量超2000人次。乳腺科创制的疏经方片、调经方片及乳通合剂、疏肝消癖膏、乳康生血青等运用于乳腺癌、乳腺术后康复及乳腺增生病等临床疗效显著。乳腺科技术力量雄厚,现医护团队共有医护人员共25人,其中教授3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治医师3人,博士4人,医生均拥有硕士以上学历。


皮肤科是广东省内最早开设的中医皮肤专科之一,现为国家重点建设专科协作单位、广东省“十四五”重点建设专科、广东省美容中医培训基地、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及广东省保健协会皮肤保健与美容分会主委单位。皮肤科门诊量连续多年达到每年10万人次以上,病区收治病人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23年年度住院病人数量近500人次,是广东省最有影响力的中医皮肤专科之一。皮肤科设立了银屑病专科、红斑狼疮专科、中医皮肤美容专科、脱发专科、白癜风专科、痤疮专科、性病专科等多个特色专科,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红斑狼疮、银屑病、天疱疮等慢性疑难性皮肤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陈铭,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广东省中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泌尿生殖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外科分会理事。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泌尿、男科及微创外科工作,带头开展了外科的多项新业务技术,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列腺疾病、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男性不育、性功能障碍等泌尿外科、男科方面等疾病。2003年成为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专家崔学教教授的学术继承人。《通腑合剂防治术后肠粘连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应用类成果三等奖、广东省2002年科技成果三等奖《新药前列安栓的开发研究与应用推广》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2003年应用类成果二等奖、广东省2003年科技成果三等奖,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20余篇。主持及参与的省部级、厅局级课题十余项。


           孟磊,博士,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现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多个学术任职;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委员会青年委员、广东省泌尿外科学会青年委员。业务上擅长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肾上腺肿瘤(包括嗜铬细胞瘤)、前列腺疾病、肾积水、梗阻性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各类泌尿外科微创腔镜手术治疗,在斜仰卧截石位一体化体位下采用单镜或多镜联合治疗上尿路结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手术经验;开展了多项微创新技术。参与国自然课题两项、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厅局级和校级课题,参编教材等著作两部。



           王继勇,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主任,胸心外科学科带头人,先后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及上海胸科医院、北京阜外医院学习,现为广东省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系统唯一),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胸心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学会胸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创伤学会胸外科组副组长。从事胸心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常规开展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全腔镜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经剑突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胸腺扩大切除术等微创手术,年主刀手术600余例,位居广州市三甲医院前列,疗效良好;率先在中医系统开展胸部疾病介入诊疗,包括气管镜下气道肿瘤消融术,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技术(EBUS-TBNA),软式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脓胸清除术等,每年气管镜诊治超500例,EBUS-TBNA300例,位居全国中医系统前列。



黄梅,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全国第四批中医优秀人才,先后师从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周岱翰教授、伍炳彩教授、龙砂流派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及四川省名中医刘方柏老师。现担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中西医结合乳腺病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长期致力于乳房疾病防治工作,对乳腺癌等乳房疑难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及临床研究。


眭道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现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皮肤保健与美容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化妆品学会皮肤美容与化妆品临床科学评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第一届皮肤性病科管理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慢性皮肤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外科学皮肤性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近30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及性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病毒性皮肤病及性病(如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擅长治疗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等皮肤病及性病的多种疑难杂症。先后主持和参与了一系列有关性病、脱发、银屑病等方面的科研课题7项,编写出版论著1部,发表专业论文近30篇。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GCP临床试验项目9项,拥有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专科,是广东省重点专科,现有医生9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人。

肛肠科住院部病床编制38张。2023年住院人数为2212人次,年门诊量为27270人次,住院手术为2176人次。在肛肠良性疾病诊疗与结直肠肿瘤等肛肠科疑难重症诊治方面,肛肠科科始终把握“微创、规范、快速”的原则开展临床工作,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保肛率等指标进一步优化。

肛肠科常规开展结直肠肛门外科各类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治疗范围包括痔、高位复杂性肛瘘、肛周脓肿,肛裂、结肠癌、直肠癌,大肠息肉病、肛管癌、肛窦炎等肛肠疾病,并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慢性肠炎、便秘等多种疑难疾病。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李玉英,女,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副主编《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医外科学应试练习》,主持课题《临床路径教学法培养中医外科学临床研究生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参与课题《益气升提法对脱垂性内痔组织抗衰老蛋白Fibulin家族表达的影响研究》、《中医药疗法在大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扶正固本方影响大肠癌mdr-1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等。

 

罗维民,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肛肠保健分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大肠肛门病分会常务委员。从事中医外科肛肠专业的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25年,擅长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痔疮、肛瘘、肛裂、肛周脓肿、结直肠炎、结直肠息肉等良性肛肠疾病,尤其是重度痔疮、复杂性肛瘘、直肠脱垂等肛肠病的手术微创治疗。曾主持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一次性电极贴穴加电刺激治疗痔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课题“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益气提升法对脱垂性内痔组织抗衰老蛋白Fibulin家族表达的影响研究”、广东省科技厅课题“中药促进术后恢复方案在直肠癌保肛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等多个研究项目。曾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为广东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的重点专业方向,广东省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血证(血液病)省级重点专科,国家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协建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血液专科排名前10名(2022),被评为CSCO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项目优秀单位(2022)。

血液科拥有53张标准专科病床,现有专职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20余人。月出院人数达200人次以上,平均住院日7.25天。

专科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血液病为研究重点,专科研制开发出中成药10种,其中紫地宁血散成果转化为为国家新药。本专科累计主持国家攻关、支撑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部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厅局级课题20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多篇;其中研制紫地系列止血制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等出血病证的研究,曾先后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重大科研成果奖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的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血液科优势病种包括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等,治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即将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及Car-T细胞治疗。专科备案后参与多中心临床试验共3项。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古学奎,男,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血症方向学术带头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丘和明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负责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学会常委、中国中西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药学会血液病用药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主要从事中西结合血液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省部厅级课题10余项。在中医为主治疗再障、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中西结合增效减毒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溶血性贫血等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对各类血液肿瘤化疗后或移植后中医药清除微小残留病灶和免疫功能调节恢复有较深入的研究。

查看更多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