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4751+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 2024-12-09
机构电话:
机构传真:
机构邮箱:
接待时间:
周一至周五
中心筛选调研驭时快线
中心筛选调研驭时快线
new

科室

科室简介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国家新药临床试验中心免疫基地,系我院较早建立的基地专业之一,全科共有医疗病床33张,承担了国家“十五”攻关科研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国家863项目1项及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共有医护人员19人,其中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1名),护士13人(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人,护师8人,护士2人)。医师均系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3人,具有中医、西医双重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能力,护理人员均具有本科及大中专学历。


1.临床工作

科室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风湿免疫病,采用中西医结合、内治外治并重、药物治疗与理疗一体化综合治疗。采用中药内服、中药熏蒸、针灸、穴位贴敷等方法,注重调理脏腑功能,调理阴阳、气血、经络,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我科在进行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系统性硬化症、系统性血管炎、白塞氏病、骨关节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疾病的中、西医临床治疗研究及专业治疗中享有卓著声誉。科室研制的乌麻风湿片、补筋片、三七止痛片、痛风宁口服液等多种中成药治疗风湿病有很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少。


2.药物临床研究:

科室设有受试者接待室。具有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需要的急救设备和条件,各种仪器和设备有专人负责维护保养。在实施新药临床试验过程中,严格执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注意保障受试者权益、生命安全与健康。近三年以来共有9名医护人员(医生6名,护士3名)分别在华西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品临床研究中心参加了GCP培训,均取得了合格证书。自近3年以来,承担新药临床研究2项(其中组长单位负责1项),目前已完成。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院肛肠科成立于1956年,是医院最早成立的科室之一,第一代肛肠科名家曹吉勋教授等为本学科的筑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后赵自星等教授、主任医师在继承的基础上,十分注重本学科的学术建设和医、教、研的现代化,并为此作出了大量的工作,并成为国内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专家。主编了《中国痔瘘学》,并参编了《中医外科学》、《中医处方手册》等。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努力,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基地,为西南西北肛肠疾病防治中心。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本科师资、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副主任医师兼硕士生导师4人,主治医师6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7人。


全科共有医护人员62名,医生(含教师)28(门诊4名)名:主任医师、教授2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5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助教)9名。其中博士3名,硕士14名,本科11名。护士34名。科室现有全国和省肛肠专业委员会委员6名,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肛肠科自创建以来,年门诊检查治疗肛肠病人近3万余人,住院部病床117张,收治住院病人千余人,其中,外地病人约占28%、疑难重症病人约占35%左右。


1.医疗工作

肛肠科住院部设在中医附院第四住院楼8楼及9楼病房,手术室设在第一住院大楼5楼,现有床位共117张。病房有专科换药室4间,换药床5张,肛肠专科手术室4间。肛肠门诊设在附院门诊楼5楼,有门诊诊断室4个,处置室1个。每年门诊检查治疗肛肠病人数千人,收治住院病人千余人,其中,外埠病人约28%、疑难重症病人约35%。包括环状混和痔、高位复杂性肛瘘、高位直肠息肉、肛门畸形、直肠阴道瘘、三度直肠脱垂、骶前囊肿、出口梗阻性便秘、直肠癌等。


肛肠科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各种肛肠疾病,如:“外剥内扎术”、“痔上粘膜环切吻合术(TST)” “直肠粘膜套扎吻合术(RPH)”治疗环状混合痔,肛瘘切缝挂线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对肛周脓肿进行一次根治术,双层注射加肛门紧缩术治疗重度直肠脱垂,出口梗阻性便秘的综合治疗以及先天性肛门畸形的整形治疗等。


科室拥有MF-多源治疗仪、YXF-420时控煮沸消毒器、ZZ型肛肠综合治疗仪等多种检查治疗仪器。并已引进下消化道肛肠动力监测系统新技术。具有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需要的急救设备和条件,各种仪器和设备有专人负责维护保养。年门诊量、住院人数及创收均逐年稳步提高。


2.科研论著

先后和全国肛肠界共同研究:复杂性肛瘘的挂线治疗、直肠脱垂的注射治疗等。“复杂性肛瘘临床治疗研究”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内口缝合药捻脱管治疗肛瘘”、“痔瘘口服液治疗痔疮的研究”均获四川省中管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先后为兄弟单位验证新药十余项,院内科研十余项。研制肛门肛门镜、油膏枪、检查(换药)台、肛肠多功能专用手术床等医疗器械,自主研制的熊珍栓(膏)、黄连膏、复方紫草油、消痔合剂等自制中成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中,疗效良好,受到病员的普遍好评。肛肠科现成为全国中药肛肠GCP基地。肛肠科总结撰写临床经验、论文近百篇,在杂志和刊物上发表及全国各类学术会交流。曹吉勋主编《中国痔瘘学》,成为肛肠医师的教材和临床医师的参考书。并参与《中国肛肠病学》巨著10余章的编写任务。


3.教学工作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五大中医学院之一,肛肠科与当时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同时建立,成为培养肛肠技术人员的基地,为我国肛肠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院肛肠科为全国最早招收硕士研究生基地之一,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受四川省总管局委托,为全国培养较高层次的肛肠专业技术人员,面向全国招收临床专业人员,通过理论与实践,经过言传身教,使他们掌握较好的研究与临床工作的能力,现已为各省市培养肛肠专业人员500多人,多数成为当地的技术骨干,或学术带头人。


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工作

2000年以来共有13名医护人员(医生9名,护士4名)分别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华西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品临床研究培训中心参加了GCP培训,均取得了合格证书。科室设有受试者接待室。具有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需要的急救设备和条件。目前在研国家级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10项。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脏内科(以下简称肾内科)筹建于1979年,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重点科室之一,国家教委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硕士、博士授位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曾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肾脏病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1985年被列入《中国科研机构要览》,经国家科委批准,确认有能力承担对国内外进行中医、中西医结合内科急危疑难重症进行咨询工作,进行交流的科室。


1. 临床医疗

全科共有医疗病床46张,血液透析床位40张。共有医护人员51人,其中医师18人(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5人),护士34人。医师均系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博士研究生学历4人、硕士研究生学历6人,具有中医、西医双重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能力,护理人员均具有本科及大中专学历。科室设有受试者接待室。具有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需要的急救设备和条件,各种仪器和设备有专人负责维护保养。

肾内科除坚持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使用中药汤剂、灌肠液、栓剂、静脉注射液等特色治疗外,也开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方法用于对危急重症的治疗。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尤其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肾衰、慢性肾衰、难治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等疑难重症有独到之处。长期与全国各级医药院校有广泛的交流、联系及协作。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是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四川省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2. 科研工作

慢性肾炎蛋白尿和慢性肾脏病4期中医治疗方案验证和推广应用研究(2010、2011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基于社区的糖尿病中医药干预及推广应用研究(2010、2011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不同类型的抗高血压药物对肾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控制及机制研究;Lipocalin2基因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影响研究。基于“肾络痹阻”理论研究扶正化瘀降浊通络法对肾脏纤维化UPP-TGFβ1-Smads通路的影响;建立中医病证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固本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miR-30s靶向调控介导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及固本化瘀通络方对其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固本化瘀通络法调控糖尿病肾病足细胞自噬异常的分子机制研究。


3. 新药临床研究

2000年以来共有17名医护人员(医生12名,护士5名)参加了GCP培训,均取得了合格证书。2008年资格认定以来年完成新药临床试验7项,其中组长单位3项,参加4项,在研4项。肾病专业作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研究基地,科室设有受试者接待室。具有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需要的急救设备和条件,各种仪器和设备有专人负责维护保养。在实施新药临床试验过程中,严格执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注意保障受试者权益、生命安全与健康。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成立于1956年建院之初,为国内首批中医妇科学硕、博士学位授位点,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妇科协作组组长单位,重点优势病种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协作组组长单位,中华医学会妇科分会炎症学组组长单位,四川省妇科疾病(盆腔炎)中医药防治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医妇科专业。


妇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科技术队伍,全科现有临床、教学、科研人员50人,主任医师(教授)10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1人。省名中医5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省优专家3名,国家级及省级名中医学术继承人7名,中医临床优才研修人员2名。妇科现有门诊诊断室10个,专科检查室2个(阴道镜、超声诊断),中医特色治疗室3个,年门诊量15万余人次,开设有盆腔炎、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月经不调等优势病种专病门诊。住院部开放病床68张,住院人数2200-2400余人次。  


1.医疗工作

科室现有全国知名老中医药专家和一批中青年骨干,其学术水平居全国同行前列。近年来门诊量和住院病人逐年上升,科室诊治病种包括盆腔疼痛病症(包括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痛经),月经疾病(包括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卵巢早衰、闭经泌乳综合征等),孕产疾病(不孕症、围试管婴儿期调治、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异位妊娠、产后缺乳、产后恶露不绝、产后抑郁等),围绝经期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外阴营养不良,子宫肌瘤,子宫脱垂等数十个病种。开设有月经疾病、盆腔疼痛病症、围绝经期疾病、不孕症等中医特色专病门诊。妇科目前已形成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别为:以陆华为学术技术带头人的中医药调控女性生殖轴理论的研究,以魏绍斌为学术技术带头人的中医药防治妇科炎症、痛症的研究,以吴克明为学术技术带头人的中医药防治月经疾病的研究,以曾倩为学术技术带头人的中医药防治不孕症研究,以谢萍为为学术技术带头人的中医药防治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研究。科室研制了10种临床疗效确切的院内中药制剂,开展了中药直肠给药、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封包外敷、中药熏蒸、中药穴位敷帖、温盒灸、耳穴治疗、穴位埋线、穴位埋针等10余种中医特色疗法。科室拥有国内先进的妇科检查和治疗设备,如腹腔镜、宫腔镜、彩色超声诊断仪、电子阴道镜、妇科专用高频电波刀、中药熏蒸多功能治疗机、盆腔炎治疗仪、艾灸治疗仪、中药灌肠机、盆底康复治疗仪、超声电导仪等。科室一直坚持中医、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治疗方法,开展了多种妇科手术治疗:如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脱垂等腹式及阴式手术,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和减灭术。开展了腹腔镜、宫腔镜检查和治疗等微创手术,宫外孕、卵巢黄体破裂出血、葡萄胎、不全流产大出血等急诊手术。门诊手术室开展了各种计划生育手术和不孕症诊断检查技术,包括B超引导下无痛人流术、诊断性刮宫术,安环、取环术,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通液术,三维B超引导下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颈LEEP手术,宫颈射频治疗、宫颈激光治疗等。科室重视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围手术期予中医药调治,对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促进术后康复,预防疾病复发,减轻术后并发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科研论著:

科室近3年共承担国家级和省厅局级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1项,部省级及厅局级课题33项。获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了宫瘤清胶囊,清经颗粒,妇炎洁泡腾片、妇科灌肠液、盆炎康口服液、内异康复片、白黄苦参洗剂等新产品。近3年在省级及全国性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公开出版学术论著20部(均为主编或副主编单位)。


3.教学工作:

科室为硕士、博士培养点,有全国师承导师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新增博导3人;硕士生导师11人,新增硕导4人。截至2015年共招收中医妇科专业硕士研究生600余名,博士研究生30余名,培训省内中医妇科骨干人员120余人次,开展了美国、德国、日本、泰国等留学生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500余人次,为国内外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妇科专业人才和高级人才。开展了美、德、以色列、韩国等留学生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数百人次。派出专家曾先后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美、法、以色列、香港等讲学及开展学术交流。科室每年承担本专科教学1000余学时,研究生教学200~300学时,临床带教本科生、研究生300余人次。每年科室组织20余人次参加省中医管理局组织的继续教育考试。10~15人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省级学术会,或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学习。


4.药物临床研究工作情况

科室1993年以来开始参加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工作,近3年以来完成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项目10项,完成临床研究病例600多例。现在研项目2项,待研项目2项。科室有国家新药审评专家2名,1名专家参加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修订编写工作。2000年以来共有17名医护人员(医生12名,护士5名)分别在Sanofi-aventis&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品临床研究中心参加了GCP培训,均取得了合格证书。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儿科成立于1956年。全科共有医护人员31名,医生(含教师)14名:主任医师1名,教授1名,副主任医师4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1名,助教1名。其中博士6名,硕士6名,本科2名。护士17名。科室现有全国和省中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委员12名,享受与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名中医5名。儿科现为四川省重点专科及重点学科,所从事专业涉及肺系、肾系、消化、内分泌、神经、血液、免疫等。临床治疗方法多样化,有口服、灌肠、敷贴、熏洗、针灸、雾化、理疗等。科室设有受试者接待室。具有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需要的急救设备和条件,各种仪器和设备有专人负责维护保养。


受四川中医文化氛围的熏染,儿科历年工作均有中医特色。早年主要研究儿科感染病、传染病、肺系和消化等疾病的中西医诊疗。在吴康衡教授的带领下,于80年代初成立了肾病专科。自此,儿科肾病的中医防治逐渐成熟,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在省内外享有美名。儿科于80年代已开始小儿哮喘疾病的研究,1988年创立哮喘专科,并于2004年成立了呼吸免疫专科,在哮喘的中西医防治上走在国家前沿。现在儿科在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方面均有所得,确立肺炎、哮喘、过敏性紫癜三个中医优势病种。在上述疾病的诊治上,有其先进的经验。并有蒿芩化湿口服液、银葶清肺口服液、哮宁口服液、健脾增食片等数个院内制剂。此外,儿科医生也是百花齐放。儿科多年来亦注重人才培养,本学科是中医儿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70年代已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80年代后规模逐渐加大,并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近300名。培养了多名优秀中医工作者,有的已到国外从事医疗、讲学甚至执教。有的医生已经通过进修、下乡等工作得到很大提高。并积极参加国内、甚至国外的学术交流。儿科亦积极支持本科医生攻读在职研究生,以提高和拓宽专业知识。


儿科是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高等院校《中医儿科学》、《中西医临床儿科学》主编、副主编单位,《中医儿科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学科创始人及学术带头人为全国知名老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目前本学科已形成小儿肾病、小儿哮喘以及小儿泄泻病中医药基础与临床研究三大研究方向,近年来获得各级课题近30项,经费近300万元,各级科技进步奖3项,在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吴康衡教授、胡天成教授以及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常克教授的带领下,儿科正在发展中不断壮大,本学科规划经过五年建设期初步建成引领国内中医儿科学建设的一流重点学科。


1.医疗工作

科室现有全国知名老中医药专家和一批中青年骨干,其学术水平居全国同行前列。近年来门诊量和住院病人逐年上升,科室诊治病种包括肾病、肾炎、过敏性紫癜、感冒、咳嗽、哮喘、肺炎、腹泻、胃炎、便秘、多动症、抽动症、性早熟、矮小症、肥胖、心肌炎、麻疹、水痘、腮腺炎、猩红热、异位性皮炎、咽炎、鼻炎、喉炎等数十个病种,对肺炎、哮喘、腹泻、肾炎、肾病、过敏性紫癜等病种有治疗特色。

科室拥有心电监护仪,吸痰器、输液泵等仪器。并拟开展血液透析等新技术。


科室现有门诊诊断室6个,急诊诊断室1个,门诊治疗室1个,门诊抢救室1个。病床40张,门诊观察床10张,科室设有受试者接待室。具有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需要的急救设备和条件,各种仪器和设备有专人负责维护保养。


2.科研论著

科室现承担国家级和省厅局级课题近30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5项,国家中医管理局课题1项,省厅局级课题20余项。各级科技进步奖3项。近5年在省级及全国性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公开出版论著4部(均为主编或副主编单位)。


3.教学工作

科室为硕士、博士培养点,现任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已经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在读1名,硕士研究生近300名,在读40余名。开展了美、德、比利时、以色列、韩国、香港、台湾等留学生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数百人次。派出专家曾先后在新加坡、台湾等讲学、临床及开展学术交流。科室每年承担本专科教学500~800学时,研究生教学200~300学时。承担本科生、进修生、硕、博士研究生、住院医师规培临床带教工作。每年科室组织20余人次参加省中医管理局组织的继续教育考试。每年4~8人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省级学术会,或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学习。


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工作

近3年承担药物临床试验4项。2010年以来共有13名医护人员(医生8名,护士5名)先后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品临床研究中心参加了GCP培训,均取得了合格证书。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科室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心血管专业。全科共有医疗病床94张,CCU8张,设有经省中医管理局认可的一级实验室。现有医护人员46人,其中医师18人(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4人,GCP认证医师3人),护士27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5人,护士20人)。医师均系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7人,具有中医、西医双重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能力,护理人员均具有本科及大中专学历。


1.临床医疗

科室采用中西医双重诊断方法诊断疾病,根据病情特点及轻重程度采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治疗手段除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外同时开展了冠心病介入手术(包括冠脉造影和冠脉内支架植入)、射频消融术(阵发性室上速、房颤)、结构心脏病介入手术、永久起搏器(VVI,DDD,CRT)植入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等先进诊疗手段。现有美国德尔玛(Del Mar)公司生产的世界先进的连续24小时监测心电及血压变化的动态心电图(Holter)及动态血压。科室同时设有CCU监护病房,配有中央监护站、床旁监护仪、中央供氧系统、床旁呼叫系统、便携式床旁心脏超声、美国生产的“除颤王”心脏除颤起搏仪及鸟牌III型多功能呼吸机,保证了对心脏危急重症及时抢救的手段。拥有世界先进的SEIMENS公司生产的平板数字减影大型C臂X光机,使我们更便于进行心血管介入检查及治疗。


2.科研情况

本科室目前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血脂康胶囊二次开发研究”子课题血脂康胶囊中医临床再评价研究;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缺血中风综合防治方案示范研究”质控分课题;国家科技部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缺血中风偏瘫的中医辨证方案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四川省科技厅课题康心平抗心律失常的新药研究;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标准化治疗方案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冠心病PCI术前后脉图的变化研究;以及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基金和医院课题各一项。


3.新药临床研究:

科室具备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条件和能力。目前有1名专家参加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编写。2000年以来共有14名医护人员(医生10名,护士4名)分别参加了Sanofi-aventis&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品临床研究中心GCP培训,均取得了合格证书。作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临床研究基地,科室设有受试者接待室。具有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需要的急救设备和条件,各种仪器和设备有专人负责维护保养。在实施新药临床试验过程中,严格执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注意保障受试者权益、生命安全与健康。2008年资格认定以来年完成新药临床试验6项,其中组长单位5项,在研2项。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成立于1968年,是成都地区较早建立的神经内科专科之一,现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亚专业之一,国家糖尿病脑病临床研究基地。全科共有医护人员35名,医生(含教师)10名:主任医师、教授5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3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6名。其中博士7名,硕士10名。护士18名。科室四川省名中医3名,四川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四川省学术技术后备带头人2名,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技术带头人3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中医优秀人才1名,专业心理咨询师3名,神经康复师1名。


目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委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神经专委会、省医学会神经科专委会、省医学会精神科专委会、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委会、中医药学会药物评价专委会脑病专业组副组长、省精神康复专委会等学会常委、委员单位。目前为全国糖尿病脑血管病基地,全国卒中联盟卒中中心,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药物试验基地。


1. 医疗工作

科室现有全国知名老中医药专家和一批中青年骨干,其学术水平居全国同行前列。科室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多种神经内科疾病,对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如脑血管疾病、癫痫、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运动神经元病、肌肉疾病、周围神经病、头痛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对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情志疾病有着独特的中医治疗特色。形成了以中医治疗及预防脑血管病的作用机理与临床疗效研究,中医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作用机理与临床疗效研究,中医治疗癫痫的作用机理与临床疗效研究等三个方向。同时开展了多种睡眠及情志障碍的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方法。科室拥有心电监护仪,心理及精神测评软件、植物神经功能测定仪、生物反馈治疗仪、睡眠治疗仪、视频脑电图、肌电诱发电位仪等多种诊疗设备。在此基础上,联合内分泌科开展了我院第一例神经干细胞移植术。


科室现有住院床位36张,实际开放50张,门诊诊断室7间,心理咨询及治疗室共2间,科室设有受试者接待室。具有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需要的急救设备和条件,各种仪器和设备有专人负责维护保养。年门诊量、住院人数及创收均逐年稳步提高。


2. 科研论著

科研方面,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负责人11项、参加5项,院基金课题4项,近年共承担及参与各级别科研项目24项,获成都市科技进步奖1项。自主研发了痰郁舒合剂、郁乐疏合剂、瘫萎胶囊、活血安神合剂等院内制剂。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4余篇,SCI文章6篇,主持及参与编写论著12部。我科与国内众多院校交流与协作,有较高的知名度,并与多家医学、养生杂志联系合作,担任编委工作。


3. 教学工作

科室为硕士、博士培养点,有博士研究生导师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共招收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60余名,七年制硕士研究生10余名。与国内多所院校、医疗机构开展讲学及学术交流活动。科室每年承担本专科教学800~1000学时,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教学100~200学时。承担本科生、进修生、硕、博士研究生临床带教工作。每年科室组织30余人次参加省中医管理局组织的继续教育考试。20余人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省级学术会,或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学习。


4.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工作

近3年承担药物临床试验17项,在研项目4项,其中作为组长单位承担3项。2000年以来共有8名医护人员(医生5名,护士3名)分别在华西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品临床研究中心参加了GCP培训,均取得了合格证书。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前身为中医外科,学科建于1956年,由全国著名中医外科名家罗禹田教授、文琢之教授建立,建科以来主要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罗禹田教授、文琢之教授为本学科的筑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继承整理中医外科古医籍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后钟以泽、艾儒棣等教授、主任医师在继承的基础上,十分注重本学科的学术建设和医、教、研的现代化,并为此作出了大量的工作并成为国内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专家。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研究方向稳定、人员梯队合理、技术手段先进、教学体系完善的学科体系。其教学、科研、临床开展属在国内较早、西南地区领先,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目前中医皮肤方向的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授予博士学位17名,在读硕士研究生76名、授予硕士学位182名。在艾儒棣教授的带领下在全国医学院校中医外科学、中医皮肤病学和中医外科外治学教学创新教材及规划教材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共主编相关教材7门、副主编相关教材5门、参加编委相关教材5门。本学科始终坚持“教学、临床与科研并重”,重点加强专业学科建设,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本专业在基础与临床研究方向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特点,全面引进西医检查手段,以目前病因不明而中医药治疗有一定优势的慢性皮肤溃疡、损容性皮肤病、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四类疾病为重点。

我科名医荟萃,共有医护人员42名,其中主任医师8名,副主任医师5名,中初级医师9名,主管护师5人。科室拥有四川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2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名,四川省卫计委第二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四川省拔尖中医师2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2004年中医外科学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目前为四川省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13年被评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为四川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外科、中医皮肤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1.医疗工作

科室现有全国知名老中医药专家和一批中青年骨干,其学术水平居全国同行前列。近年来门诊量和住院病人逐年上升,我科治疗银屑病、慢性溃疡、湿疹、带状疱疹、痤疮、黄褐斑、脱发、白癜风、慢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红斑狼疮、天疱疮、硬皮病等皮肤病诊治上优势明显;特色院内制剂蛇黄膏、白疕软膏、金黄散、复硼洗剂、二味拔毒散、七星丹、皮粘散等广泛运用于临床,疗效颇佳,享誉省内外;我科还开展中医特色治疗:中药蒸气浴、火针、中药化腐清创术、游走罐、穴位埋线等,取得满意疗效。


我科有门诊诊断室6间,治疗室7间,病房编制床位60张,科室设有受试者接待室。具有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需要的急救设备和条件,各种仪器和设备有专人负责维护保养。年门诊量、住院人数及创收均逐年稳步提高。科室设有受试者接待室。具有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需要的急救设备和条件,各种仪器和设备有专人负责维护保养。


2.科研论著

科室现承担国家级和省厅局级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5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中医管理局课题2项。省厅局级课题21项。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近5年在省级及全国性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共主编相关教材7门、副主编相关教材5门、参加编委相关教材5门。


3.教学工作

科室为硕士、博士培养点,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共招收博士研究生18名(其中已授位17名,在读1名),硕士研究生258名(其中已授位182名,在读76名)。开展了美、德、以色列、韩国等留学生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数百人次。派出专家到各地等讲学及开展学术交流。科室每年承担本专科教学1000学时左右,研究生教学200学时。承担本科生、进修生、硕、博士研究生临床带教工作。每年科室组织15余人次参加省中医管理局组织的继续教育考试。20余人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省级学术会,或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学习。


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工作

2000年以来共有13名医护人员(医生10名,护士3名)分别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华西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品临床研究中心参加了GCP培训,均取得了合格证书,近5年承担药物临床试验4项。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是西南地区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疾病的龙头单位和临床、教学及科研培训基地。目前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核心科室、国家级(卫生部)重点专科、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卫生部/中国医师协会骨质疏松诊疗协作基地、四川省糖尿病中医药防治中心、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国内首批中医内分泌专业硕、博士授权点。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内分泌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以来,在老一辈内分泌代谢病专家的辛勤耕耘、努力开拓下,内分泌科已取得了较大发展。目前科室已形成配置合理的高素质专业技术队伍。担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委、世界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常务理事等国内国际学术兼职20余项,拥有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导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中医药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四川省名中医3人,博士生导师5人,主任医师/教授5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6人,主治医师10名,住院医师及研究生数十名,其中海外归国硕博士3人,留美博士后1人。


1.临床工作

内分泌科/糖尿病中心现有两个病区,病床140余张,年门诊量近6万人次,年住院3000余人次,中医治疗率达95%以上。科室拥有独立专科检查室与研究室,配置糖尿病足箱、眼底无创检查仪、动态血糖、血压检测仪、胰岛素泵、血糖血酮仪、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仪、甲状腺核素扫描仪、双能骨密度检测仪、光子治疗仪、骨质疏松治疗仪、中药熏蒸仪、四诊仪、艾灸仪等专科设备。我科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各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脂代谢紊乱、肥胖、痛风、垂体肾上腺疾病等疾病诊治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特别是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前期与本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显著降低了致残致死率,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大幅度降低了治疗费用,得到国内外高度认同,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医学人士参观学习。


2.科研工作:

在完成医疗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了中医药的科研工作,近三年先后承担了国家级项目20余项,部省级项目近30项,厅(局)级项目50余项。先后获得部级、省市级奖10余项,申请专利2项,开发新药2个。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5本。出版国家规划教材及专著5部。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26名、博士后10余人。在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形成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3.教学工作

内分泌科为硕、博士学位授予点,长期承担培养学生任务,近五年培养博士研究生30人,硕士研究生近100人,长期临床带教本科生、专科生、进修生和担任外国代表团和外籍留学生的门诊和病房的带习带教工作,科室已接待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俄罗斯、意大利、日本、西班牙、葡萄牙、以色列、巴西、阿根廷等国的留学生500余人,临床带习时间上万小时。


4.对外合作与交流

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每年30余人次。已与美国布朗大学、哈佛大学等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多个国家的合作项目正在洽淡中,内分泌科正日益成为宣传推广中医药并使之走向世界的窗口和平台。


本学科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和国家局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为目标,不断凝炼和拓展学科研究方向,培育强大创新团队,构筑高效创新平台,实现学科多元化综合性发展,使学科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高级人才的重要阵地,解决中医药发展重大问题的重要基地,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立足西南,兼顾全国,顺应人民生命健康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中医消渴及内分泌病学的需求,加强中医药临床治疗优势病种如糖尿病(消渴)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瘿病)、骨质疏松症(骨痿症)等的研究,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教创新为动力,建设科学完善的学科体系,专业结构合理、课程体系优化,使本学科研究方向明确,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


5.药物临床研究方面

近3年承担药物临床试验4项,完成5项。2000年以来共有21名医护人员(医生17名,护士4名)分别在华西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品临床研究中心参加了GCP培训,均取得了合格证书。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脾胃病科)始建于1957年,由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家李斯炽,著名中医专家蒲辅周,知名中医内科专家冉品珍、彭履祥等创立,是我院最早设立科室之一,也是我院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专科之一,并于1989年成为国家教委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硕士、博士授位点。现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GCP基地,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委单位,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内科分会理事单位。2013年建设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014年成为成都市医学重点学科,2015年成为四川省中医药学脾胃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发挥了很强的学术影响力。现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基地科室有严谨的医疗管理规章制度,有雄厚的医疗技术力量,有解决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疑难重症的医疗设施和能力,近年来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科技厅等部门多项科研课题。全科共有医护人员38名,其中医生18名(其中教编5人,卫编13人,主任医师、教授、省级名医5名,省局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带头人各1人,四川省拔尖中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6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2名,其中博士3人,硕士9人,本科6人),护士20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15名,本科学历8人,其余均有大专学历11人,中专学历1人)。


1.临床医疗

科室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及研究工作。我科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中医诊疗技术为主开展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如中药灌肠、中药外敷、针灸、耳针、温熨、盒灸、敷贴等),治疗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炎性肠病、肝硬化、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结肠息肉等多种疾病,形成了以下中医优势病种:肝硬化、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临床路径有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腹水等。现有病床70张,病床使用率110-140%,年住院病人1500人次以上,门诊中医特色治疗室1个,年病人10000人次以上,门诊诊断室5个,年门诊量100000人次以上。消化内镜室拥有奥林巴斯Q260、Q290、EC-3830MK等先进的胃肠镜和AESCULAP氩气刀,开展胃肠镜检查、炭-14呼气试验、息肉电凝电切术、内镜下钛夹止血术等治疗;除开展常规内镜检查治疗工作外,还开展无痛内镜检查、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介入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内镜介入治疗等。


2.新药临床研究

作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基地专业,2000年以来共有11名医护人员(医生8名,护士3名)参加了Sanofi-aventis&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品临床研究中心GCP培训,均取得了合格证书。先后承担30多项新药临床研究课题,已结题20多项。自2008年认定共承担13项临床研究项目其中牵头3项,参加10项,目前在研3项。2015年参加痛泻宁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试验。科室设有受试者接待室。具有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需要的急救设备和条件,各种仪器和设备有专人负责维护保养。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耳鼻喉科属中医五官学科的组成部分,该科成立于1973年,1975年创建耳鼻喉科实验室。本学科初期主要从事中西医耳鼻喉科临床及教学工作,在熊大经教授带领下开始进行中医药治疗鼻科疾病的研究。80 年代起进行中医治疗慢性咽炎的研究。1988年在全国率先开办中医五官专业,首次招收五年制本科五官科学生,1990年获中医耳鼻喉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1年建立动态喉镜实验室及变态反应实验室,开始进行嗓音疾病的研究,并进一步深入开展变态反应性鼻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同年招收首届中医耳鼻喉科硕士研究生。1997 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与眼科合并为中医五官科学博士点,1998年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中医五官科(包括耳鼻咽喉科)成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为全国中医专业第七版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副主编单位.全国精编教材主编单位。


全科共有医护人员44名(含退休返聘),医生(含教师)25名:主任医师、教授9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8名,主治医师、讲师7名,住院医师1名。其中博士8名,硕士4名,本科9名,护士19名。科室现有全国和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4人,享受与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名中医4名。省级学术带头人1人,省级学术后备人员2名.科室大部分研究人员经华西医科大学\本院药物临床试验中心GCP培训.


1.医疗工作

本科室始终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变应性鼻炎、急慢性咽炎、急慢性喉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分泌性中耳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各种感音神经性耳聋、梅尼埃病等耳鼻咽喉常见病、多发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开展了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手术、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声带小结摘除术、扁桃体摘除术、增殖腺刮除术、半喉切除术、鼓室成形术等常规手术。

科室现有门诊诊断室6个,门诊治疗检查室4个,病床44张,科室设有受试者接待室。具有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需要的急救设备和条件,科室拥有纯音测听仪、声导抗检查、耳蜗电图、听性脑干诱发电位、纤维喉、支气管镜、动态喉镜、耳内窥镜、鼻内窥镜、支撑喉镜、微波治疗仪、低温等离子治疗仪、睡眠呼吸监测仪等各种仪器和设备,并有专人负责维护保养。年门诊量、住院人数及创收均逐年稳步提高。


2.学术成就

科室于80年代成功地研制出治疗鼻窦炎的纯中药制剂“鼻窦炎口服液”、“鼻渊舒口服液”,获四川省教委重大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承担科研项目24项,其中自然基金5项,支撑计划2项,省部级课题  15 项,本单位课题,10多项。获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省部级成果8项。

科研经费总计:560余万。近5年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公开出版教材、论著10余部。


3.教学工作

科室为硕士、博士培养点,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现已培养中医耳鼻喉科专业本科生数百人,中医耳鼻喉科学硕士研究生85 人,博士研究生16人。目前在读硕士生 27人,博士生 4 人。


开展了美、德、以色列、韩国等留学生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40人次。每年科室组织8-10人次参加省中医管理局组织的继续教育考试。2-4人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省级学术会,或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学习。科室每年承担本科教学600余学时,研究生教学100余学时。常年承担本科生、进修生、硕、博士研究生及外国留学生的临床带教工作。


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工作

科室有国家新药审评专家1名,近3年牵头或承担药物临床试验8项,目前完成6项,在研2项,其中牵头3项。目前科室共有19名医护人员(医生16名,护士3名)在华西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品临床研究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络学院参加了GCP培训,均取得了合格证书。其中近3年有5名医师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络学院参加了GCP培训,均取得了合格证书。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眼科由全国著名中医眼科专家陈达夫教授1956年创建,形成了一支诊疗手段先进、人员梯队合理、教学体系完善、研究方向稳定的医疗、教学、科研队伍,拥有多种大型尖端医疗科研设备,对难治性眼科疾病的防治独具优势和特色,在国内享有较高威望,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全国中医眼病医疗中心,四川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药防治中心,全国中医眼科高级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室现有教授、主任医师10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人,省首届十大名中医1人,省名中医6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1人,博士12人,硕士4人。多人担任国家级学术团体理事及以上主要职务。


1.临床医疗

广泛开展各种眼前节及后段手术,疗效显著,如: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青光眼小梁切除、视网膜脱离复位、玻璃体切除、羊膜移植、斜视矫正等。在眼底病的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居于行业内先进水平,并研制出一批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的专病专药。眼科科研实力雄厚,形成了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了众多国家“十五攻关”、“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新药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技厅等重大科研项目。


2.新药临床研究

在临床研究方面科室设有受试者接待室。具有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需要的急救设备和条件,各种仪器和设备有专人负责维护保养。2000年以来共有14名医护人员(医生10名,护士4名)分别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华西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品临床研究中心参加了GCP培训,均取得了合格证书。眼科专业近3年完成新药临床试验4项,其中组长单位3项,在研1项。


查看更多
科室楼层位置
二住13楼

联系方式

科室楼层位置
一住13-14楼
项目经验
组长单位牵头项目,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IIT(研究者发起),真实世界研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

科室简介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成立于1956年,中医骨科名家杜自明、罗禹田等为本学科的筑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继承整理中医骨科古医籍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灵活运用中医骨伤科理论,综合骨科历代名家所长,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思想,辩证的运用中医手法、小夹板治疗四肢骨折,其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治疗上肢复杂骨折方面仍处于同行中的领先地位。目前有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8人,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名老中医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博导1人,硕导8人,博士3人,硕士2人。四川省中医药学会中医骨伤专委会主任委员1人,成都中医药学会中医骨伤专委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人。科室主要从事创伤、筋伤及各种骨关节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 医疗工作

科室现有全国知名老中医药专家和一批中青年骨干,其学术水平居全国同行前列。近年来门诊量和住院病人逐年上升,科室诊治优势病种包括骨创伤、脊柱骨折、脊髓损伤、脊柱增生退变引起的各类疼痛性疾病、椎间盘疾病、脊柱畸形,关节内骨及软组织损伤、股骨头坏死、创伤性关节炎,骨结核及骨感染性疾病,骨肿瘤疾病,运动创伤疾病等数十个病种,对椎间盘突出、股骨头缺血坏死、骨性关节炎、粗隆间骨折等病种有治疗特色。形成了以中药三期辩证论治为基础、并结合中药理疗的治疗手段,开展特色治疗方式。同时开展了多种骨伤科手术:四肢骨折、关节内骨折、脊柱爆裂骨折、脊柱矫形、颈椎前、后路手术,、肩、髋、膝关节置换,肌腱断裂修补术,关节镜手术等;具有进行各种急诊手术:骨筋膜间室综合征、肌腱断裂修补术、神经血管修复和皮瓣转移。科室拥有关节镜、等离子刀,C臂X光机、床旁X光机、日本光电MEB-2200肌电/诱发电位仪、多普勒听诊器、颈椎治疗仪、骨科手术牵引床、脉冲治疗仪、下肢功能康复机(CPM)、电脑控制电动腰颈椎牵引、电脑恒温熏洗理疗床等


科室现有门诊诊断室7个,门诊治疗检查室2个,门诊治疗室5个,病床124张,科室设有受试者接待室。具有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需要的急救设备和条件,各种仪器和设备有专人负责维护保养。年门诊量、住院人数及创收均逐年稳步提高。


2. 科研论著

科室现承担国家级和省厅局级课题1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国家科委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中医管理局课题3项,省厅局级课题5项。拥有院内制剂:骨痈片、蓉仙骨通片、川骨片、三七止痛片、复方骨科活络丸、香木活血散、寻痛酊。近3年在省级及全国性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


3. 教学工作

科室为硕士、博士培养点,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7名。共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派出专家曾先后在瑞士、新加坡等讲学及开展学术交流。科室每年承担本科教学200~400学时,研究生教学100~300学时。承担本科生、进修生、硕、博士研究生临床带教工作。每年科室组织20余人次参加省中医管理局组织的继续教育考试。5~9人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省级学术会,或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学习。


4.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工作

近3年承担药物临床试验2项,完成2项。2000年以来共有18名医护人员(医生14名,护士4名)分别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品临床研究中心参加了GCP培训,均取得了合格证书。


查看更多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