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联系方式
科室简介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始建于1980年,目前是集科研、教学、医疗为一体的专业学科,近些年学科建设日趋完善,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壮大,医疗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市内外具有较高的学科影响力。培养造就了一批职业素质优良、能力优秀的消化内科专科医生。根据本院救治特色,专科发展方向分为基础消化疾病救治、消化急危重症及消化内镜诊治三大版块。是中国危险性消化道出血4星级救治基地、重庆市肝硬化诊治联盟常委单位;担任重庆市医学会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重庆市中西医结合消化专委会常委、重庆市医院管理协会消化管理专委会常委、重庆市医学会和医师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抗肿瘤学会内镜专委会委员等学术任职。目前开设床位65张。
人员状况:专科技术力量雄厚,有医师团队17余人,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7名,医师2名,拥有博士3名,硕士10名。他们中各有所长,分别在国内外进修学习消化系统疑难急重症、炎症性肠病、消化内镜、消化介入诊疗等消化内科专业,开展了许多国内先进的消化疾病诊断、治疗、科研等工作。
全科共有护理团队28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2名,护师11名,护士4名。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实行人性化服务,周到细致。目前专科设置合理,技术优良,设备先进,人才梯队建设合理。
病房设备及设施:科室拥有配备OLYMPUS CV-290L型和OLYMPUS CV-260L型电子胃肠镜主机系统各2套、OLYMPUGIF系列电子胃镜11条、OLYMPUS PCF系列电子肠镜6条、OLYMPUS240型电子十二肠镜2条、OMOM胶囊内镜、爱尔博等高频电刀3台、碳13呼气检测仪等多种先进设备。
医疗水平:以“危险性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重症综合救治”为特色;熟练开展消化道出血全部诊疗技术包括内镜及血管介入等诊疗技术、消化道良恶性狭窄的内镜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粘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胆胰疾病的内镜微创诊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微创治疗(TIPS)及肝衰竭的人工肝支持治疗、消化道中晚期肿瘤的介入及支持治疗等。内镜诊疗技术涵盖几乎所有消化内镜治疗技术,已经形成了消化道出血急诊救治、消化危急重症综合救治、消化内镜超级微创诊疗、消化血管介入及门脉高压的TIPS治疗4大专业方向。消化道早癌的早诊早治、POEM、NOTES及TIPS技术居重庆市市级医院前列。服务能力辐射云、贵、川、藏、疆等西部地区。
科研水平:近些年专科团队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主持获批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课题8项,科研经费累计100万元,参与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1项,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SCI 12篇。
主要承接项目:完成临床试验2项,均为消化道出血项目,合作过的申办方为湖南明瑞及南京柯菲平盛辉。
临床试验合作意向:门诊量约20000+人次/年,住院量约3000+人次/年,包括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肝硬化、胰腺炎、胃癌、结肠癌、炎症性肠病等常见消化道疾病、消化介入治疗等。
研究团队
万晓强,男,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20多年,担任重庆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分会常委、重庆市医院管理协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重庆市医学会抗肿瘤专委会内镜学委员等学术任职。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其中SCI3篇;承担省部级等课题2项,参与GCP项目4项;擅长消化道出血、肝硬化、急性胰腺炎的诊治。擅长胃肠镜的诊断,熟练掌握消化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和组织胶注射术、食道异物取出术、消化道早癌治疗技术。对消化内科疑、难、重症、多发伤的救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联系方式
科室简介
呼吸内科专业
简 介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是医院骨干学科,集科研、教学、医疗为一体。有一支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的医疗队伍。
人员状况:科室现有医师共15人,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7名,住院医师5人。分别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呼吸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务委员、重庆市医院协会呼吸内科管理专委会常务委员等。
病房设备及设施:诊室设施齐全,设有呼吸内镜室、肺功能检查室。拥有Pentax及国产电子支气管镜,ERBE高频电及APC工作站、ERBE冷冻治疗仪,耶格大肺、床旁肺功能仪及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仪,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为开展药物临床试验,专门配备了受试者接待室、资料室等专用设施。目前专科设置合理,技术优良,设备先进,人才梯队建设合理。
医疗水平:科室技术力量雄厚,在呼吸危重症、呼吸介入、感染性疾病等亚专业具有较强优势和实力。科室针对急慢性呼吸衰竭开展了有创、无创呼吸支持集束化救治;针对良恶性气道狭窄开展了一至四级呼吸内镜技术,包括高频电切、APC、冷冻冻融/冻切及支架置入等;针对大咯血开展了包括: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气道内球囊封堵+外科干预的MDT多学科协作救治模式;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癌等慢病进行规范化管理随访;针对肺结节开展了包括呼吸、影像、胸外、病理、肿瘤、体检的多学科协作。
科研方面: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科委联合科研课题及教育课题十余项。撰写发表医学论文上百篇,分别参加国际级、国家级、省市级等多次学术会议。并拥有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多项。
专业组介绍:本专业组专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拥有一支由资深专家领衔的团队。我们擅长处理各类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癌、肺纤维化、呼吸衰竭等,尤其在治疗方案优化方面有独到见解。既往成功承接多项国内知名药企的临床试验项目,涵盖创新药物的II至III期研究。门急诊量稳定增长,反映了我们在患者中的广泛认可与信任。期待与更多合作伙伴共同探索针对难治性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癌、肺纤维化及肺部罕见病的新疗法,推动呼吸内科领域的发展,为患者带来福音。
研究团队
贾晋伟,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呼吸内科 博士、主任医师、科室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呼吸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
重庆市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重庆市医院协会呼吸内科管理专委会常务委员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介入与重症专委会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呼吸专委会烟草病学学组副组长
成都高新医学会第一届西部间质性肺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临床肺科杂志》编委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编委
联系方式
科室简介
骨科专业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是我院的临床重点科室之一,也是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及国家继续教育基地。目前骨科人员结构较为合理,技术力量雄厚,诊疗设施先进。经过不懈努力,骨科已成为骨科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预防中心。开放床位70张。
人员状况:骨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37名,其中医生17名,护士20名;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8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2名,护士10名。有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11名,本科生12名。
病房设备及设施:设有石膏室、换药室。配有多参数监护仪14台,CPM机3个,肢体气压治疗仪5台,HYJ炎性治疗仪3台,床旁X光机1台,C形臂3台,抢救车1台,急救医药箱2个。
医疗水平:我科的诊治范围包括急性手外伤,创伤性上肢、下肢骨折,肩、肘、髋、膝部骨折、关节脱位、骨盆骨折、脊柱骨折、运动损伤、畸形、感染,腰腿痛及骨肿瘤等疾病。科室的特色诊疗项目:1.四肢创伤性骨折的诊断、微创及开放治疗;2.四肢关节脱位及骨折的诊断、治疗;3.脊柱压缩骨折、脱位及脊髓受压的诊断、治疗;4.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的诊断、治疗;5.颈椎病的诊断、治疗;6.老年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治疗;7.老年性髋部骨折(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的特色治疗性诊疗;8.骨关节疾病的诊断、治疗,包括肩、肘、髋、膝关节置换;9.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疾病及肩关节疾病。
科研水平:目前科室成立了由曹治东主任医师为学术带头人,晁瑞、邓志龙、张晓星、刘建主任医师、代灿、姚海、何苗、彭磊副主任医师为项目主持人的科研团队。
主要承接项目: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4项,主要是疼痛方面的项目。合作过的申办方/CRO有广东嘉博制药、湖南普道医药、博济医药等。
临床试验合作意向:年门诊病人10000余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1500余人次。有意合作包括但不限于骨折、骨关节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运动损伤、畸形、感染,腰腿痛及骨肿瘤相关临床试验。
备案PI:曹治东 邓志龙
联系电话:李老师 15223071848
研究团队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重庆市首批医学高端人才。从事骨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20年,擅长各类骨折的微创治疗,尤其是老年髋部骨折、慢性骨髓炎的诊疗,对各类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的微创治疗,微创关节置换术,关节镜手术、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微创治疗等有丰富经验。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骨科创新与转化关节外科专委会青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关节运动伤害学组委员、中国骨科青年医师联盟委员、APKASS(亚太膝关节、关节镜及运动医学学会)会员、重庆市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会运动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AOCC重庆青委会副主委、CSES重庆肩肘运动医学培训中心副主任委员等。赴德国汉堡大学附属罗腾堡教会医院创伤及骨科中心和ENDO-KLINIC关节中心进修学习1年。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重庆市医学高端人才工作室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论文7篇。获得重庆市卫健委科技成果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重庆市卫生计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名医优秀奖等10余项。
联系方式
科室简介
神经内科
简介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成立于1994年,为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脑防委高级卒中中心,中国卒中学会综合卒中中心,重庆市卒中学会移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单位,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集科研、教学、医疗为一体医院骨干学科。培养造就了一批职业素质优良、能力优秀的神经内科医生。近些年,学科规范日益完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梯队建设日趋合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一支业务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团队,是本院多年来打造的院级重点学科科室。
根据本院救治特色,主要收治病种范围为临床神经内科所有成人患者,对脑卒中、癫痫、痴呆、脊髓炎、帕金森及运动障碍疾病、颅内感染等有丰富的临床诊治和抢救经验。其中卒中中心、HASU及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的建设是医院近3年重点建设的项目,该项目自实施以来已大大提高了急性脑卒中的再灌注治疗率及救治成功率,治疗水平已在本市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
人员情况:科室开放床位数66张,工作人员42人。现有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2人,主管技师2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4人,护士33人。其中中国卒中学会移动医疗分会委员1人,重庆市医师协会神经移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1人,重庆市卒中学会移动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1人,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及党小组组长1人等。
设备及设施:神经内科设有电生理检查室,包括有彩色脑电地形图仪,彩色经颅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仪、诱发电位肌电图仪、视频脑电图仪。这些设备能为各种脑炎、脑病、癫痫、重症脑血管病、脊髓疾病、肌肉疾病、外周神经病(损伤)等进行及时检查,帮助临床医生作出正确诊断。为开展药物临床试验,专门配备了试验用药品储藏柜1个,试验用品专用储藏柜1个,试验资料档案柜1个,受试者接待室1间等设施。
医疗水平:对神经科常见疾病,如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脑供血不足等),癫痫、变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等)、运动神经元疾病、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各种脑炎、脑膜炎等)、其他疾病伴发、继发的神经系统损害、脊髓疾病等,均能通过临床和辅助检查作出及时、准确诊断。治疗手段包括药物、理疗、康复训练,通过以上手段达到及时治疗好转,以及治愈、预防复发的目的。对神经科疑难、危急重症通过及时临床分析,科内和院内协助检查作出正确诊断;同时给予监护和抢救治疗。目前神经内科已开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检查和治疗,包括动脉,静脉内溶栓治疗;对颈动脉系统、椎动脉系统狭窄进行支架置入,以上技术在市立医院处于领先水平。神经内科设有心理咨询门诊,对心理障碍患者给予及时心理检测、辅导和治疗。
科研方面:近些年专科团队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4项,厅局级科研基金项目2项。本专科还是我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急诊医学及神经外科的主要支撑学科。全科近几年发表本专业论文数五十篇。
研究团队
杨柳
神经内科博士,神经内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医院“三鹰”人才。英国UCLH及圣托马斯医院访问学者,曾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学习。
目前担任中国卒中学会移动医疗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睡眠分会常务委员,重庆市卒中学会常务委员及移动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师学会神经内科移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师学会睡眠分会委员,重庆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等。
对脑血管疾病、癫痫、帕金森氏病、颅内感染、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脊髓疾病、痴呆、睡眠障碍等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科研、课题成果:1. 重庆市卫健委, 科卫联合项目, 2023MSXM101, 基于人工智能的NCCT、CTA卒中影像梗死区与缺血区分割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项目, 2023-02 至 2024-12, 8万元, 主持 ;2.重庆大学, 医工融合重点项目, 2022, 联合人工智能和MRI检测脑内A蛋白和Tau蛋白沉积及预测MCI向 AD转化研究, 2022-07 至 2024-07, 60万元, 在研, 参与 ;3. 重庆市渝中区科技局, 自然科学基金, 20200143, EGCG调控信号通路参与AD小鼠A生成的机制研究, 2020-01 至 2022-06, 5万元, 在研, 主持 。4. 重庆市卫健委, 面上项目, 20132101, 快速动态监测血、脑脊液内毒素和葡聚糖在细菌性和真菌性脑炎。
联系方式
科室简介
内分泌专业
简 介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系重庆市成立较早的临床科室之一。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该科已成为重庆市内分泌科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中心。科室致力于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治、预防和教育工作。多年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医护人员诊疗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的提高,通过继续医学教育、院内专题讲座、三级查房制、疑难病例讨论、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目前内分泌科人员结构较为合理,技术力量雄厚,诊疗设施先进。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科研、教学、诊疗水平的医疗群体。
人员状况:医务人员37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博士9人,高级职称7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护)师6人,主治医师(主管护师)14人。科室拥有国家公派留学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暨工作室领衔人,“医疗新技术海外引进创新计划”人才,中国好医生,重庆好医生,重庆名医,第五、七和九届“树兰医学”青年奖提名。现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2017年),重庆市/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7年),重庆市首批委属能力提升项目科室(2018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全国青年委员单位(2019年),内分泌代谢病博士学位授予点(2020年),亚太痛风联盟“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专病中心(2020年),急诊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021年),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工作室(2021年),重庆市市级糖尿病足临床诊疗中心(2022年),重庆市糖尿病足医学研究中心(2022年),渝中区糖尿病质控中心(2022年),二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2023年),重庆市公卫重点专科(2023年),重庆市糖尿病防治中心(2023年),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2024年)。
病房设备和设施:现开设床位50张,科室拥有一系列先进的专业设备,内分泌代谢科拥有2.0米足底压力监测平台(比利时Footscan)、可穿戴步态平衡监测设备(美国BioSences)、超声创面清创机(美国Nephew Smith)、双能X线骨密度仪(美国GE)、经皮氧分压检测仪(丹麦Radiometer)、葡糖糖钳夹检测仪、四肢多普勒血流图、胰岛素泵、动态血糖监测仪、全院血糖管理系统、动脉硬化检测仪、人体成分分析仪、糖尿病足诊断箱、负压创面治疗系统、定向透药治疗仪、空气波治疗仪、震动感觉阈值、糖尿病神经血管治疗仪、尿微量白蛋白、尿蛋白/肌酐、尿碘检测仪、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眼底照相、双“C”治疗系统、人体成分分析仪、骨质疏松治疗仪等先进设备。
医疗水平:诊治特色包括:糖尿病足诊治和预防、疑难重症内分泌代谢病腺体危象(高血糖危象、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电解质紊乱危象等)、以及常见内分泌代谢病慢病的规范化防治(糖尿病、痛风、矮小肥胖、骨质疏松、甲亢、甲减、肥胖等)。①糖尿病足一体化诊治中心系重庆市市级糖尿病足临床诊疗中心、重庆市糖尿病足医学研究中心,已独立开展以下疑难重症疾病处理技术:复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手术、载药骨水泥治疗耐药性糖尿病足骨髓炎、负压创面治疗术、糖尿病畸形足外科减压矫形治疗术、糖尿病足CLI腔内介入治疗中的优化管腔获得技术、糖尿病巨大溃疡游离皮瓣移植术、同种异体组织生物工程皮肤、血小板凝胶创面治疗技术、足底压力步态和平衡检测技术、糖尿病足减压支具定制等。②牵头成立了重庆市内分泌代谢病急危重症学组,依托120急诊急救平台,积累并成功救治了大量疑难重症内分泌代谢病腺体危象(高血糖危象、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电解质紊乱危象等)患者,并通过卫生适宜技术项目推广至全市各级医院。③能常规开展以下常见内分泌代谢慢病相关技术包括: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双侧肾上腺静脉采血、甲状腺穿刺术、胰岛功能评估、动脉硬化检测、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眼底照片筛查、生长抑素抑制试验、动态血糖监测技术、人体成分分析检查、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技术、低血糖激发试验、GnRH兴奋试验。
科研水平:学科致力于内分泌代谢病及急危重症的防治和研究。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子课题、国家卫计委专项、重庆市科卫联合重点和卫计委重点等项目5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irculation、STTT、JCR等杂志发表SCI 论文60余篇,6篇SCI为ESI高被引论文(其中1篇为ESI热点论文),主编《糖尿病足临床治疗》、《糖尿病足防治教育手册》等著作11部,授权国家专利10余项,参与指南共识9部,获邀在EASD、ADA、DFCon、CDS、WHO-DFoot和ISDF等大会发言多次,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医院首批备案的专业团队,自2017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内分泌领域疾病的临床研究与创新。科室拥有一支由资深内分泌专家、临床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及护理团队组成的精英队伍,共同推动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试验进展。
研究团队
专业组主要研究者邓武权,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副院长,重庆大学博士生/博士后导师,英国伦敦国王学院高访学者,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后。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暨工作室负责人,渝中区高层次人才,重庆市糖尿病防治中心主任,糖尿病足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重庆市卫健委学科临床能力提升学科负责人,重庆青联常委、医药卫生界别主任委员。现任北美华人糖尿病学会(CADA)会员,美国保肢协会(ALPS)会员,WHO-DFoot中国区代表,中华医学会内分泌专委会全国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基础医学与转化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学分会肢体保全学组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副主委等。
长期致力于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擅长糖尿病及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足)、肥胖、痛风、甲亢、甲减、激发高血压、高脂血症、矮身材、骨质疏松、电解质紊乱、垂体/肾上腺/性腺疾病等疑难病诊治。先后主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子课题、国家卫计委专项、重庆市科委重点和卫计委重点课题20余项,主(参)编著作13部,授权专利10余项,参与指南共识9部,以第一或通讯在Circulation、STTT、JCR等杂志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邀在EASD、ADA、DFCon、CDS、WHO-DFoot和ISDF大会发言交流。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美国亚利桑那大学KEYS Summer Intern Program奖,重庆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医生,重庆名医,重庆好医生等。
主持科研项目22项(其中国家级6项)
在科课题9项:
1. 2030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四大慢病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再发生及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构建(2024.08-2028.07)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血小板外泌体荷载miR-132-5p靶向角质形成细胞AR调控SLC7A8促进糖尿病创面修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2024.01-2027.12)
3. 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创新重点基金:下丘脑BCL6信号调节外周组织糖和能量平衡的作用机制研究(2022.12-2025.12)
4. 重庆市教委重大项目:SLC31A1内吞调控巨噬细胞重编程在糖尿病皮肤溃疡愈合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2024.07-2027.06)
5. 重庆市科卫联合重点课题:基于机器学习的高血糖危象死亡率预测及风险因素分析研究及预测系统原型研发(2022.12-2025.12)
6.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桑枝总生物碱对糖尿病创面血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2022.12-2025.12)
7. 西部精神医学协会科研基金:不同激活剂来源的PRP-Exos对糖尿病皮肤创面的愈合作用及机制研究(2021.09-2024.09)
8. 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管理系统建设与示范应用(2023.03-2026.03)
9. 重庆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急危重症内分泌代谢病的早期识别和规范化诊治(2024.01-2025.12)
结题完成科研项目13项: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miR-21/PDCD4/NF-KB通路在血小板抗菌促糖尿病溃疡愈合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2016.01-2019.12)
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子课题:2 型糖尿病多种危险因素综合管理的适宜技术建立与管理策略研究(2018.01-2020.12)
3. 国家卫计委卫生行业科研专项课题:糖尿病及甲状腺患病率的全国调查(2017.01-2019.12)
4. 重庆市科委社会民生科技创新专项:便携式机械动力负压创面治疗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开发(项目编号:cstc2016shmszx130072)
5. 重庆市卫健委医学高端人才项目:便携穿戴式加速度传感技术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生物力学监测研究(2017.09-2019.03)
6. 重庆市科委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专项项目:血小板来源外泌体对糖尿病创伤模型的抗菌促愈合作用及机制探索(2018.08-2021.07)
7. 重庆市卫健委医学高端人才项目: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糖尿病足复发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研究(2020.11-2022.09)
8. 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医工融合项目:新型负压创面修复联合生物力学矫形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研究(2019.05-2021.05)
9. 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PRP-Exos 携带的TGF-β1 调控Smads/miR-21/NF-kB通路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作用及其机制(2020.07-2023.06)
10. 渝中区科委课题:血小板外泌体在糖尿病创伤模型中的抗菌促愈合作用机制研究(2019.01-2020.12)
11. 重庆市教委基础研究项目:个体化运动生物力学检测联合个体化矫形鞋和鞋垫的应用对糖尿病足的预防和跌倒的多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2018.09-2021.09)
12. 重庆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急危重症内分泌代谢病的规范化诊治(2021.07-2022.12)
13. 重庆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急危重症内分泌代谢病的规范化诊治(2020.09-2021.09)
其他情况
备案PI:邓武权
联系电话:陈老师 15736389294
联系方式
科室简介
心血管内科专业
简 介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始建于1953年,是西南地区最早成立的心血管专科之一。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临床实践和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目前集科研、教学、医疗、质量监测为一体。培养造就了一批职业素质优良、能力优秀的心血管专科医生。根据本院救治特色,专科发展方向分为基础心脏疾病救治及心脏急危重症心脏康复三大版块。主要收治病种范围为临床心血管内科所有成人患者,对冠心病(慢性缺血综合征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原发性和继发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和缓慢性),心瓣膜病,心肌病,主动脉、肺动脉及外周血管疾病,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急危重症、心脏康复等有丰富的临床诊治和抢救经验。全科共有医护技管人员88人。先后入选中组部“西部之光”人才计划、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重庆名医、重庆“渝中英才”计划。是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工作室。先后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重庆市胸痛中心、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国胸痛中心、中国心脏康复中心、中国房颤中心、中国心衰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专病医联体单位、国家心力衰竭医联体单位、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心血管疾病监测基地、国家心律失常诊疗建设单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肺动脉高压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全国克山病医疗联合体(重庆市牵头单位)、重庆市血管专科联盟副组长单位、重庆市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联盟成员单位、重庆市公共卫生重点专科、重庆市“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开设床位110张(含CCU床位12张)。
人员状况:专科技术力量雄厚,有医师团队36余人,其中主任医师7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13名,医师11名,拥有博士4名,硕士18名。他们中各有所长,分别在国内外进修学习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心脏电生理诊疗术、起搏器植入及体外程控技术、冠心病、高血压、心脏康复、急重症等心血管专业,开展了许多国内外先进的心血管诊断治疗科研工作。
全科共有护理团队49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1名,护师22名,护士5名。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实行人性化服务,周到细致。目前专科设置合理,技术优良,设备先进,人才梯队建设合理。
病房设备及设施:科室拥有X光机;EnsiteVelocity电生理三维标测射频消融系统;Datascope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Philips实时三维心脏及食道超声系统;Philips伟康V60无创呼吸机;雷度AQT90化学发光床旁快速检测系统;新标远程移动无线心电监护系统;Mindray中心监护及远程显示系统;Mindray床旁心脏彩超系统等多种先进设备。
医疗水平:多年来心内科救治了大量危重症住院患者,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著名性心绞痛)、心律失常
心功能衰竭
心瓣膜病
高血压病
心肌病等疾病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冠心病治疗方面,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IVAS)、光学相干断层像(OCT)、血流储备分数(FFR);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经皮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斑块消融术。心律失常治疗方面,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室上速、室早、房颤、室速。心脏起搏治疗方面,治疗心律失常的起搏器(埋藏式、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性心律除颤器(ICD、CRT-D)。先天性和结构性心脏病方面,房间隔缺损封堵术(ASD)、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PBA)、室间隔缺损封堵术(VSD)、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PTSMA治疗肥厚性心肌病。血管疾病治疗方面,动脉瘤、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肾动脉闭塞、颈动脉、锁骨下动脉闭塞介入治疗、动静脉瘘介入治疗、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心脏康复方面,开展了冠心病的Ⅰ期及Ⅱ期康复及心力衰竭的心脏康复、体外反博、双心门诊、心肺运动测试等。
科研水平:近些年专科团队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主持厅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4项,主持或参研全国及重庆市多中心临床研究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9篇(其中SCI 47篇),省级及以上会议交流文章6篇,国家级学术会议壁报多篇。主持多项GCP在研项目6项,4期临床研究3个,3期临床研究2个。主持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5项,国家远程继教项目1项,市级继教项目17项,主持重庆市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项。主编学术专著《急性胸痛》系列丛书3部,参编学术专著5部。主研“胸痛E救”智能救护系统,获批国家专利19项,实现成果转化101万。国家软件著作权6项,获批重庆市科学技术成果登记2项。作为第十完成人,获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研究团队
负责人情况
姓名
张冬颖
主要研究方向: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工作工作20余年,专注于心力衰竭、高血压、脂质代谢异常和心肌纤维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曾入选第三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第四批高端人才。三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第四批高端人才。
医疗方面:具有扎实的内科学基础,擅长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肌纤维化、脂质代谢异常诊治。1)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HFpEF)诊断与治疗方面处于西南地区和重庆市先进水平。针对HFpEF患者诊断困难,带领团队以多学科合作方式,在重庆市率先开展房颤心律下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心脏纤维化MRI-ECV与超声多重技术定量检测技术、为重庆市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颤患者的心功能与心肌纤维化检测提供了便利,以多种方式向市内各个区县医疗机构授课、传授相关经验,推广舒张性心衰的ECHO指标应用及改进,提高基层治疗技术,为广大患者带去便捷与福利。目前团队HFpEF专病数据库累积数千例,已建立可传承的临床-科研体系,为未来进一步临床转化实践奠定了基础。2)推动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纵深化发展,与临床分子检验合作在市内率先开展高血压用药指导基因检测,单基因高血压/血钾异常基因检测,复杂性脂质代谢异常的基因检测等,为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和复杂性脂质代谢异常患者的遗传学病因筛查提供了方法,为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案,提升了重庆市在高血压、脂质代谢精准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技术水平。带领团队完成肾上腺静脉取血和岩下窦取血、经皮超选肾上腺动脉栓塞术等,为特醛及疑难危重高血压患者提供更有效诊疗方法。
主要协会任职:曾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脏精准医学与罕见病学组委员、重庆市心血管专委会胸痛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血压示范中心认证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血管疾病高血压分会委员、中国医促会血管疾病难治性高血压与外周动脉病分会委员、重庆市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务委员
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其中SCI 34篇,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22篇,IF大于5分7篇,累计影响因子98.409分。获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1项,结题2项),指导团队成员获国自然青年基金1项,另获省部级资助项目等共12项,累计科研基金数百万。
联系方式
科室简介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是医院大力发展的科室之一,是一支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充满学术活力的年轻医疗团队。经过我科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我科已成为重庆市肿瘤血液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基地。多年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医护人员诊疗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的提高,通过继续医学教育、院内专题讲座、三级查房制、疑难病例讨论、走出去请进来、多学科会诊、院外会诊等多种形式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目前肿瘤血液科人员结构较为合理,技术力量雄厚,诊疗设施先进。经过不懈努力,肿瘤血液科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科研、教学、诊疗水平的医疗群体。科室始终坚持肿瘤的规范化治疗与国际国内同步发展,尤其是所拥有的超级伽马刀对实体肿瘤的无创性、无痛性精准放疗,体现了国际先进水平;伽马刀联合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各种肿瘤(肺癌、食道癌、胃癌、大肠癌、肝癌、胰腺癌、乳腺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头颈部肿瘤、淋巴瘤及其它实体肿瘤)的诊治模式成为我院肿瘤治疗的特色。同时开展生物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中药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在血液肿瘤诊治方面,对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等常规开展MICM精准化诊治,达到市内先进水平。
人员状况:肿瘤血液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 30名,其中医生 12 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5名,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7名,学士4名。护士 18 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9名,护师6名,护士2名。
病房设备及设施:现开放床位 48 张,其中有层流病床床位 2 张,VIP病床1张。并设有诊疗室、会议室、多媒体示教室、肿瘤血液实验室各1间。配有
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系统1台、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1台、无创呼吸机1台、光学显微镜1台,层流病床2张,网络心电图机1台,多参数监护仪15台,输液泵4台,震动排痰仪2台,肢体气压治疗仪1台,抢救车 1个,便携式冷光源 2 件,急救医药箱 2 个,化疗药物职业防护箱2个,冷链盒2个。年门诊病人 2000 余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1000 余人次。为开展临床药物试验,专门配备了试验用药品储藏柜 1 个、试验用品专用储藏柜 1 个、试验资料档案柜 1 个、受试者接待室 1 间等设施。
医疗水平:我科的诊治范围包括头颈肿瘤(口腔恶性肿瘤、鼻咽部恶性肿瘤等)、胸部恶性肿瘤(肺恶性肿瘤、肺转移瘤(癌)、支气管腺癌、肺错构瘤、纵膈恶性肿瘤、胸腺瘤(癌)、乳腺恶性肿瘤、胸膜恶性肿瘤、胸腔恶性肿瘤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贲门恶性肿瘤、胃恶性肿瘤、小肠恶性肿瘤、回盲部恶性肿瘤、阑尾恶性肿瘤、结直肠恶性肿瘤、胆管癌、肝恶性肿瘤、胰腺恶性肿瘤等)、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宫颈恶性肿瘤、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外阴恶性肿瘤、阴道恶性肿瘤、尿道恶性肿瘤、阴茎恶性肿瘤、膀胱恶性肿瘤、前列腺恶性肿瘤、肾恶性肿瘤、输尿管恶性肿瘤等)、内分泌肿瘤(垂体瘤、腮腺恶性肿瘤、甲状腺恶性肿瘤、胸腺瘤(癌)、肾上腺癌、卵巢恶性肿瘤、睾丸恶性肿瘤、前列腺恶性肿瘤)、皮肤软组织肿瘤、血管、肌肉、骨骼、神经系统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各种贫血及血细胞减少、过敏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科室的特色诊疗项目:
1. 各种恶性肿瘤的诊断、内科综合治疗(新辅助化、放疗,辅助化、放疗,姑息性化、放疗,基因靶向检测及治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中医药治疗,最佳支持治疗等)、健康教育指导,尤其是全程管理;
2. 超级伽马刀对实体肿瘤的无创性、无痛性精准放疗;
3. 癌痛规范化治疗;
4. 肿瘤各种危急重症,如上腔静脉综合征、大咯血、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肿瘤相关性血栓性疾病、脊髓压迫综合征、放射性疾病(脑水肿、喉头水肿)、骨髓抑制、颅内高压、重度癌痛、高钙血症的诊断及抢救治疗;
5. 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急诊处理;
6.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食管癌伽马刀治疗临床路径;
7. 各种血细胞减少的规范化诊断及治疗;
8. 血液恶性肿瘤的MICM诊断及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最佳支持治疗等;
9. 原发性肝癌、肺癌等恶性肿瘤的介入化疗;
10. 锁骨下及股静脉深静脉穿刺置管术、PICC穿刺置管术、胸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胸腹腔灌注化疗、B超及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椎管内注射、骨髓穿刺及活检术等。
研究团队
陈英华,在读博士,长期致力于肿瘤内科各种疾病的诊治及分子病理、基因诊断、肿瘤个体化治疗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对肿瘤的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晚期肿瘤的姑息对症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个人主持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1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完成课题、科研、获奖情况:1.重庆市科卫联合医学科研项目面上项目《FMRI 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 EGFR-TKI 治疗疗效的早期监测的研究》 项目负责人
2.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肿瘤病人感染微孢子虫的流行病学分析》 项目负责人
3.国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TAB008单抗联合紫杉醇和卡铂对比贝伐珠单抗(安维汀)联合紫杉醇和卡铂化疗一线治疗晚期或复发性非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研究》 Sub-I
4.国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在高致吐化疗患者中进行注射用福沙匹坦双葡甲胺与注射用福沙匹坦双葡甲胺(意美)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拟双盲、阳性对照研究》Sub-I
5.国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比较重组抗VE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SIBP04)和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安维汀)分别联合紫杉醇、卡铂治疗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Ⅲ期临床研究》Sub-I
联系方式
科室简介
临床营养专业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经过不懈努力,于2024年入选国家卫健委临床营养科建设试点单位、中国医促会临床营养健康学分会医学营养减重教学单位,并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营养专科联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目前临床营养科人员结构较为合理,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科研、教学、诊疗水平的医疗团体。
人员状况:医务人员7人,其中包括留学归国博士后及博士生导师1人、博士1人、硕士4人,以及1名在读护理硕士。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护师2名,营养技师1名。科室拥有国家公派留学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暨工作室领衔人,“医疗新技术海外引进创新计划”人才,中国好医生,重庆好医生,重庆名医,第五、七和九届“树兰医学”青年奖提名。现为国家卫健委临床营养科建设试点单位(2024年),医学营养减重教学单位(2024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营养专科联盟成员单位(2023年)。
科室设备和设施:科室拥有一系列先进的专业设备,科室目前拥有十万级肠内营养配置室,满足肠内营养制剂的配置条件。同时拥有人体成分分析仪、代谢车、膳食宣教模型、握力器、软尺、体重秤等基本营养相关设备。
医疗水平:科室承担了全院住院患者的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及饮食指导的综合营养治疗方案的制定。主要开展内分泌科、肿瘤科、呼吸内科、神经内/外科、肾内科、骨科、肝胆科、创伤科、普外科、胸外,泌尿、老年病科、ICU病区、HASU病区、消化内科、风湿免疫科、急症科、妇产科、中医康复科、耳鼻喉科、心血管内科等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相关工作,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加速康复工作,并为患者提供围手术期营养治疗方案,目前已成为外科和部分内科围手术期的常规治疗。同时我院是以急危重症及创伤救治为特色的三甲综合医院,在急危重症及创伤患者的营养治疗方面有自己的专科特色,通过与临床科室的通力合作,明显减少了急危重症及创伤等患者的死亡率,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加速患者的康复。科室还开设了营养门诊,体重管理门诊、主要给营养不良患者解决如何增重,糖尿病患者如何控糖、肥胖患者如何科学减重、妊娠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饮食,出院患者如何家庭营养等。
科研水平:学科致力于营养代谢病及急危重症的防治和研究。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子课题、国家卫计委专项、重庆市科卫联合重点和卫计委重点等项目5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irculation、STTT、JCR等杂志发表SCI 论文60余篇,6篇SCI为ESI高被引论文(其中1篇为ESI热点论文),主编《糖尿病足临床治疗》、《糖尿病足防治教育手册》等著作11部,授权国家专利10余项,参与指南共识9部,获邀在EASD、ADA、DFCon、CDS、WHO-DFoot和ISDF等大会发言多次,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要承接项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研究孵化基金批准开展的“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多学科协作H2H全程营养管理模式验证、优化及推广研究”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合作意向:年门诊量约1000人次,后续可合作包括但不限于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特殊医学配方食品及饮食指导的综合营养治疗相关临床试验。
研究团队
邓武权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重庆大学博士生/博士后导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后。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暨工作室负责人,渝中区高层次人才,重庆市糖尿病防治中心主任,糖尿病足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重庆市卫健委学科临床能力提升学科负责人,重庆青联常委、医药卫生界别主任委员。现任北美华人糖尿病学会(CADA)会员,美国保肢协会(ALPS)会员,WHO-DFoot中国区代表,中华医学会内分泌专委会全国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基础医学与转化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学分会肢体保全学组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副主委等。
长期致力于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擅长糖尿病及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足)、肥胖、痛风、甲亢、甲减、激发高血压、高脂血症、矮身材、骨质疏松、电解质紊乱、垂体/肾上腺/性腺疾病等疑难病诊治。先后主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子课题、国家卫计委专项、重庆市科委重点和卫计委重点课题20余项,主(参)编著作13部,授权专利10项,参与指南共识9部,以第一或通讯在Circulation、STTT、JCR等杂志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邀在EASD、ADA、DFCon、CDS、WHO-DFoot和ISDF大会发言交流。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美国亚利桑那大学KEYS Summer Intern Program奖,重庆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医生,重庆名医,重庆好医生等。
联系方式
科室简介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成立于2024年。目前科室人员结构较为合理,具有较强的的技术力量。现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委会委员单位,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危机干预工委会委员单位,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青年委员单位,重庆市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单位,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科研、教学、诊疗水平的医疗团队。
人员状况:医务人员3人,硕士生导师1人,高级职称2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医师1人。科室拥有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家庭治疗师,德国哥廷根大学访问学者,重庆市首批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重庆市院士专家科普讲师团专家,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全国心理危机干预先进个人,“重庆市巾帼建功标兵”。
病房设备和设施:目前暂无病房。
医疗水平:诊治特色包括:对于精神科常见疾病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样精神障碍、进食障碍、躯体症状障碍、人格障碍等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时还开设了动力取向、认知行为、心理创伤/眼动脱敏再加工(EMDR)、系统家庭治疗等流派的针对个体、家庭及团体的心理治疗。科室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能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进行有机整合,为患者提供保密、专业、一站式临床心理卫生医疗服务。
科研水平:学科致力于精神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研究。主持或参与市级、高校等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CSCD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作为译者翻译了《你好,我是阿斯伯格员工》、《你好,我是阿斯伯格女孩》,作为副主编及编者参编了《未成年人行为问题:专家解析与支招》、《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演练式培训手册》、《灾后儿童心理救援核心信息》等书籍;向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投稿2次,投稿的的会议论文均被收录,多次受邀在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重庆市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专委会、重庆市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等学术年会中进行大会发言;参与多项药物临床试验。自科室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研究与创新。科室拥有一支由资深精神科专家和临床管理人员组成的精英队伍,共同推动精神疾病的临床试验进展。
研究团队
杨辉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临床心理科科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家庭治疗师,德国哥廷根大学访问学者,重庆市首批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重庆市院士专家科普讲师团专家,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2018年当选全国心理危机干预先进个人,2020年获 “九三学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湖北抗疫一线优秀社员”、“重庆市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协会任职: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危机干预工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CCT学组副组长,重庆市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副主任,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受训背景及擅长领域:2003年开始先后参加了德中心理研究院主办的系统式家庭治疗师连续培训,西部地区家庭治疗师连续培训,结构式家庭治疗培训,中澳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长和志愿者骨干培训,心理创伤/眼动脱敏再加工(EMDR)治疗培训,心理创伤与危机干预的稳定化技术训练、标准认知行为疗法等培训。擅长处理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婚姻及家庭问题,心理危机干预。主要学术成果:主持或参加《伴非自杀性自伤症状的抑郁症的依恋类型研究》,《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症状的特征研究》,《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色彩喜好及相关因素研究》、《重庆市基层卫生防治人员远程培训及心理社会干预研究》、《基于学校-家庭-医院的青少年抑郁症系统式干预模式初探》等多项科研课题。近五年以第一作者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9篇。
刘兴兰
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一直从事精神科临床诊疗和心理治疗工作,擅长对于精神科常见疾病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参与40多项药物临床试验(BE试验、II-IV期临床试验)。主持高校课题1项,参与科技局、厅局级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向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投稿2次,投稿的的会议论文均被收录,受邀在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年会中进行大会发言;参与图书编写1本,发布科普文章和视频多项;
接受强化短程动力体验式心理治疗(ISTDP)连续培训、心理创伤/眼动脱敏再加工(EMDR)治疗培训、认知行为治疗培训等心理治疗培训。
科室简介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始建于1988年,是西南地区最早成立的重症监护病房之一。是重庆市首批临床重点专科,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重庆市首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症医学专业基地,重庆市急危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急诊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国家区域创伤医学中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核心科室,现为重庆市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会长单位,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危重症与器官功能支持副主委单位,先后入选重庆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重庆好医生、重庆青年名医。学科现有综合重症病区(中心ICU)、急诊重症病区(EICU)、神经重症病区(NICU)、心脏重症病区(CCU)、呼吸重症病区(RICU)等5个专业病区,开放床位70张,年收治病人超过3000例(其中APACHEII>15比例超过80%)。目前重症医学科人员结构较为合理,技术力量雄厚,诊疗设施先进,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科研、教学、诊疗水平的医疗群体。
人员状况:医务人员167人,医师团队5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博士23名。主任医师8名,副主任医师15名,主治医师23名。他们中各有所长,分别在国内外重症医学专科及相关亚专业进修学习,熟练掌握ECMO、PICCO、CRRT、EIT、各类呼吸机及危重症超声、支气管镜检查治疗及多模态脑功能评估等核心专科技术,结合医院急危重症与创伤救治的特点,开展了许多国内外先进的关于脓毒症、严重创伤患者围术期综合诊断治疗的临床实践和相关科研工作。
病房设备及设施:科室拥有一系列先进的专业设备,包括德国迈科唯ECMO、Mindray 中央监护网络系统及多功能床旁监护仪,美国柯惠、德国 Drager多种品牌呼吸机,德国 Drager EIT,德国 Pulsion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PiCCO 监测仪),德国贝朗 CRRT,瑞士金宝 CRRT,美国GE专用重症床旁超声,美国尼高力脑电生理仪,NIRS技术脑氧监测仪等重要器官功能监测支持设备及诊疗设施,以及床旁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便携式监护仪、心电图仪、便携式呼吸机、支气管镜设备、血气分析仪等其他先进诊疗设备。
医疗水平:诊疗特色包括各种原因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综合监测、精准评估与个体化治疗,其中在脓毒症、脓毒性休克、严重创伤包括严重颅脑创伤、严重胸部钝性伤(连枷胸、创伤性湿肺)、心肺穿通伤、严重骨盆骨折、腹部实质脏器及空腔脏器损伤等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创伤性凝血病、创伤后脓毒症的围术期综合诊治及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器官功能综合支持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①在脓毒症、脓毒性休克诊治方面:早期诊断有qPCR支持下的脓毒症早期快速病原学诊断技术、应用床旁LIP工具进行脓毒症快速筛查与预警技术、基于重症超声的感染病灶筛查技术、基于重症超声的不同类型休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技术;个体化诊疗方面有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基于重症超声的PPV、SVV、VTI、EVLW、下腔静脉变异度、心室及心功能、颈动脉校正血流时间等多项指标动态监测下脓毒性休克全流程精准容量管理技术,经皮颈迷走神经电刺激术,床旁支气管镜下气道分泌物及异物廓清术,支气管肺泡灌洗术,中重度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技术,吸入NO技术,VA/VV ECMO体外膜氧合心肺功能支持技术。②严重创伤患者诊治方面:创伤大出血患者个体化损伤控制性复苏术,创伤性凝血病早期预警和多参数整合指导精准治疗技术,床旁重症超声和或PICCO血流动力学指导下的精准液体管理技术,挤压综合征床旁持续肾脏替代技术,颅脑创伤患者无创/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神经重症患者多模态脑功能监测技术,亚低温脑保护技术,创伤患者多模态镇痛镇静技术,腹部损伤患者持续腹内压监测技术,创伤患者ECMO心肺功能支持技术。③其他重症核心技术包括心肺脑复苏术,超声引导下的中心静脉、动脉及各类引流管的穿刺置管技术,经皮气管切开术,肺复张技术,有创/无创机械通气技术,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血液滤过、血液透析、超滤),血浆置换、双膜血浆置换、配对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床旁电复律技术,IABP安置术等。
科研水平:近三年专科团队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主持厅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4项,主持或参研全国及重庆市多中心临床研究7项,多为感染和镇痛镇静类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9篇(其中SCI 27篇),省级及以上会议交流文章6篇,国家级学术会议壁报多篇,参编学术专著3部,获批国家专利12项。
主要承接项目:暂无。
期待合作临床试验方向:有意合作包括但不限于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创伤、重症镇痛镇静治疗、重症营养治疗及急性/慢+急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危象等研究方向。
其他情况
备案PI:马渝(拟备案) 陶杨(拟备案)
联系电话:牟老师18723279163
科室简介
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急诊部成立于1987年,是重庆地区创建最早的急诊学科之一。科室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是重庆市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重庆市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中心、重庆市中医急诊质量控制中心依托单位,是国家及重庆市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重庆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委单位,是“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委市共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核心建设科室,同时重庆市急救医学研究所、急诊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依托于我科。科室开放床位58张,抢救室12张(应急情况可扩展至24张)、留观16张、急诊病房18张、EICU 10张。
人员状况:在职医务人员84人,医师27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5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8人;护理人员57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8人。近年有20余名医护人员到新加坡中央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国际国内一流医院进修学习。
病房设备和设施:科室拥有一系列先进的专业设备,科室配备移动ECMO、德尔格EIT、多功能脑电监测仪、5G移动ICU、PiCCO、自动心肺复苏机、纤维支气管镜、Puritan Bennett™ 840呼吸机、床旁CRRT机、便携式超声等先进设备。
医疗水平:学科以“构建‘智慧急救、一体化救治’体系”为核心,不断提升自身医疗服务能力与技术水平。目前学科设有创伤急救、胸痛急救、卒中急救、急性中毒亚专科、神经重症、重症超声、动物致伤、血液净化等亚专科,开展了床旁超声引导下的鼻空肠管留置、无创心排(ICON)、重症超声指导下急性呼吸循环衰竭诊断治疗、ECMO等新技术、新项目。
诊治特色包括:1.以创伤救治为特色的“绿色通道”急救体系(市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通过“智慧急救+移动ICU+智能火急输血前移设备+损害控制性复苏/止血复苏/低温防治设备+复合手术室/急诊手术室/中心手术室+ICU+康复”共同构成了严重创伤救治体系,真正实现患者零等待、检查手术零距离,在“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危险性消化道出血”的急诊急救中成效显著,多年来,抢救成功率一直保持在99.8%以上。2.ECPR快速反应救治(国内先进水平):对于病因可逆的心脏骤停患者,该项技术可增加心脏骤停患者冠脉氧合的血流,从而增加ROSC机率,同时对脑、肝、肾等重要器官提供充分的灌注,防止不可逆终末器官损伤和缺氧性脑损伤,从而增加长期生存率、降低致残率,目前科室已筹建ECPR急救快速反应队伍(ECPR-RRT),能顺利高效开展ECPR技术。3.急危重症临床超声技术(市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该项技术针对严重创伤、心脏骤停、休克及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可进行快速的病因筛查与病情评估,能有效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断救治水平,目前科室已能成熟开展该项技术,并获批成为重庆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目前科室拥有重症超声研究组(国内重症领域最知名团队)高级培训师(重庆唯一)。
科研水平:学科致力于急危重症的救治研究。近五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20余项,项目经费1200余万元,自主研发并推广应用的“渝视救”视频120呼叫系统,实现了视频、文字呼叫及常规电话报警向视频报警转换的功能,2022年1月20日起服务全市3200万人口。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杂志发表近10篇,总影响因子30余分,在CSCD及统计源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7项,参与指南共识2部,科室拥有一支由资深的深耕于急诊信息系统构建、急危重症、动物致伤等基础、临床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及护理团队组成的精英队伍,共同推动急危重症疾病的临床试验进展。
研究团队
艾山木,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青年学组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院前急救医师分会会长、重庆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理事、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重庆市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委、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紧急医学救援组成员
重症超声研究组(CCUSG)常务委员兼重庆工作组组长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青年学组及重症学组委员、重庆市解剖学会神经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生理科学会危重病专委会委员兼秘书、重庆市卒中学会神经重症分会秘书长、重庆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委会委员
在急危重症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急危重症超声的临床运用,现代化急诊信息系统的构建领域主持及参与课题10余项,在SCI、CSCD等杂志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
联系方式
科室简介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肾内科,目前为“重庆大学肾脏病学专科联盟主席单位”、“重庆市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委单位”、“星火计划-肾小球疾病规范化诊疗示范基地”,“血液透析灌流卓越中心”,“重庆市创新医疗器械应用示范中心”,“西南肾脏重症救治专科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西南腹膜透析诊治联盟理事单位“,”西部地区中西医结合肾脏病科研创新共同体联盟单位“,”西南肾脏病理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目前肾内科人员结构合理,诊疗规范,开放床位38+35张。
人员状况:全科医务人员35人,拥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个人,重庆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名师,“重庆名医-卓越建树奖”、重庆市“金口碑”医生,“重庆好医生”等人才称号。
病房设备和设施:科室拥有一系列先进的专业设备,肾内科拥有血液净化自能系统、血液透析用制水设备、血液透析滤过装置、血液透析机、高频振动排痰系统、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压缩雾化吸入机、空气波压力治疗系统、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等离子空气净化消毒机、全自动血气分析仪、人体成分分析仪等。
医疗水平:诊治特色包括:
1.急性肾损伤伴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院前院内一体化多学科(MDT)诊疗:聚焦急性肾损伤(包括慢性肾脏病急性加重)伴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需求,以肾内科重症免疫性肾小球疾病多靶点疗法+精准化杂合式血液净化治疗平台为基础,依托可视化120报警协同救治系统,联合院前急救部、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神经内外科等相关科室,建立基于数智驱动的急性肾损伤伴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院前院内一体化多学科(MDT)诊疗服务新模式,大大提高了疑难危重肾脏病患者的救治水平。
2.基于中西医结合一体化的慢性肾脏病诊疗新路径:我科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作为亚专业方向,和中医科一起申报成功国家卫健委“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临床上选择临床棘手的膜性肾病做为攻坚方向,探讨中西医结合一体化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新模式。我科中西医结合团队的“基于中西医结合的个性化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探索”项目获得2024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积极开展IgA肾病、糖尿病肾病、尿毒症顽固瘙痒症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探索。
3.AI+模式下国产杂合式血液净化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暨智慧创新医疗器械的临床应用与研发:危重急性肾损伤在内的疑难危重MODS患者救治。作为重庆大学附属医院,发挥“医工融合”的优势。因此,我科以MODS患者精准的“炎症-免疫分型”为基础,研究不同AKI合并MODS患者的损伤机制,利用AI+技术提高血液净化治疗质量。我们联合山外山血液净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西南医院等单位,依托重庆市经信委“重庆市创新医疗器械应用示范中心”平台,以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我们根据MODS患者的不同炎症-免疫特征,紧盯AI+及血液净化领域在国际上的最新临床诊疗和技术方向,对标国际先进产品功能、治疗模式和临床应用,开展杂合式血液净化技术抢救MODS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和应用示范,促进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国内其外的应用推广,提升对MODS患者的诊治水平和应急救治能力。
4.常规开展以下常见肾脏内科相关技术包括:肾脏病免疫抑制治疗、血液透析治疗、腹膜透析治疗、持续性肾脏替代(CRRT)治疗、双膜血浆置换、血液免疫吸附、动静脉内瘘术、中心静脉置管术、腹透管植入术、肾脏穿刺活检术、肾囊肿穿刺术、肾脏病理读片、特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PTA)、尿毒症甲旁亢的管理等。
科研水平:学科致力于肾脏疾病及急危重症的防治和研究。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军队及重庆市科卫联合重点和卫计委重点等项目40余项,担任《解放军医学杂志》、《临床与病理杂志》、《药学学报》等杂志的编委及审稿人等。
研究团队
李宁,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肾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先后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医学院、第三军医大学。
学术任职:重庆市医学会血液净化委员会血管通路组委员、重庆市健康促进会肾病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医院协会肾病管理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医20余年,曾在西南医院从事了14年的肾脏内外科诊断、防治工作,同时进行肾移植管理工作。主要方向是肾脏内科疾病的诊治,危重患者的抢救。长期管理慢性肾衰竭患者,尤其是尿毒症患者的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建立、并发症的防治。擅长动静脉内瘘术、中心静脉置管术、腹透管植入术、肾脏穿刺活检术、肾囊肿穿刺术、肾脏病理读片、特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PTA)、尿毒症甲旁亢的管理等技能。主刀动静脉内瘘手术3000余台,独立完成肾脏穿刺活检术3000余例。先后在上海瑞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南京军区总院等医院参观学习,发表SCI等文章10余篇。项目申报人已行肾囊肿穿刺300余人次。
联系方式
科室简介
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整形外科成立于1997年,是重庆市公立医院最早整形外科之一。是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中国整形外科协会颅颌面外科分会理事单位、中国整形外科协会鼻整形分会委员单位、重庆市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重庆市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副主任委员单位,重庆市美容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单位。已形成特色的整形美容治疗中心、颌面创伤治疗中心、微整形中心、皮肤激光治疗中心等多亚专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科室致力于整形外科相关疾病的诊治、美容外科工作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现开设床位40张。
人员状况: 学科现有医护团队 33人,其中主任医师 2人,副主任医师4人,博士3人,硕士5人,拥有独立的整形外科专科手术室和病区,现有编制床位 40 张。
病房设备和设施:学科功能完善、设备先进、诊疗项目全面,拥有强脉冲光子治疗仪M22(美国科医人)、黄金微针(半岛)、冰点脱毛仪2台、内镜系统、颌面骨电动手术器械装3套(冠鹰、西山)、植发手术动力系统(FUE-101)、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射频手术治疗仪、Q开关ND:YAG激光治疗仪、射频点阵激光、皮肤图像分析系统(VISIA)、注水机、高频电刀、血液成分分离机、电池供电骨组织手术系统(取皮刀)等先进设备。
医疗水平:科室在西南地区率先开展面型修改手术,射频消融美容手术。在面型修改手术上处于市内领先地位。美容外科能成国家《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目录》里的1-4级手术,率先使用3D打印技术辅助面型修改和复杂颌面骨折修复。在眼鼻整形术后修复,耳鼻畸形再造术、瘢痕修复,复杂颌面骨折复位,轮廓术后修复、难治性创面修复、面部创伤急诊美容等方面均具有较高水准。诊治特色包括:激光美容、面型修改、眼部整形、鼻部整形、耳部整形、唇部整形、乳房整形、吸脂术、瘢痕整形、急诊外伤美容、注射微创美容、颌面部骨折整复等项目。科室创新多项整形外科手术技术。研发小切口除皱术、面中份提升术、动态重睑成形术、眼袋内切口眼轮匝肌收紧术、颧骨增高术、内镜辅助隆乳术等新技术,业内口碑好,赢得了国内外爱美人士的信赖和好评。
研究团队
李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整形科主任,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学科建设提升项目负责人。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青年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鼻整形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渝中区医疗美容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
2003年于重庆医科大学毕业后于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工作至今。2010.9 年于韩国Kangnam Samsung整形中心交流学习;2016.4在上强生医学中心参加内窥镜技术在整形美容规范化技术操作培训班;2019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参加颅颌面外科培训班学习;2019.9参加达拉斯鼻整形学习。
从事整形外科工作二十余年,工作期间不断研究学习,具有深厚的整形美容外科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美学的认识有独到之处,深受患者好评。擅长颌面整形、鼻整形、乳房整形、眼整形、创面修复、各种先天及后天畸形修复整形、自体脂肪移植、形体塑形、各种微创及注射美容等。在传统整形手术基础上创新多项手术技术,如:重睑线超长切口法矫正上睑松弛,眼袋内、外切联合带蒂眶隔脂肪瓣转位矫正泪沟凹陷,耳上小切口面中份提升术,眼袋外切联合眶SMAS筋膜悬吊固定矫正眶外侧凹陷。以精湛的技术完成1万余例整形美容手术。
主持(参与)课题4项,参编著作2部,授权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SCI 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