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96+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三级 2025-05-17
机构电话:
机构传真:
-
机构邮箱:
接待时间:
周一至周六8:00-12:00、周一至周五15:00-18:00
中心筛选调研驭时快线

科室

科室简介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是集临床检验、科研及教学为一体的医学实验室,是河南省基因扩增实验室培训基地,总面积1900多平方米。共设有六个专业实验室,分别为临床基础实验室、临床生化实验室、临床免疫发光实验室、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临床分子基因诊断实验室、临床输血实验室。实验室符合国家生物安全Ⅱ级标准,参照ISO15189标准对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的人员、仪器、试剂、方法、环境等要素进行全面规范质量管理。科室现有检验专业技术人员47名,其中高级职称10名,中级职称22名,检验医师9人。

   近五年,科室共发表论文43篇,其中SCI论文11篇,涉及梅杰综合征风险预测、结直肠癌分子靶点筛选等多个研究热点。科室成功获批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项目、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郑州市科技创新指导项目等多个重要科研项目,多次荣获河南省医学科技奖。

   实验室功能齐全,配备了全自动血液分析流水线(Mindray-CAL8000)、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ArchitectCil6200)、全自动日立生化分析仪(LABOSPECT008a)、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Lica5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YHLflash3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AutoLumo A2000plus)、全自动尿液分析仪(FUS3000PLUS)、全自动粪便分析仪(AVE-562)、微生物质谱鉴定分析系统(Bruker)、血培养分析系统(Bactec912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ACT-Top750)、特种蛋白测定仪(Aristo)、急诊干化学分析仪(VITR350)、全自动PCR扩增仪(ABI7500)、全自动提取仪(Streams96)等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和现代化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检验报告。

医学检验科特色专业

1.临床基础检验:

     常规开展血细胞分析、炎性指标、多种呼吸道病毒抗体快检、脑脊液及胸腹水生化常规等各种体液常规及其他特殊项目检查;开展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形态学、体液细胞形态学的分析。

2.临床化学检验:

     开展检验项目80余项,蛋白质测定、糖及其代谢物测定、血脂及脂蛋白测定、无机物质测定及血气分析、肝病的实验诊断、心肌疾病的实验诊断、肾脏疾病的实验诊断、其它酶类测定、易栓症筛查及其他血栓与止血类项目测定,评估静脉血栓栓塞症及手术、抗凝用药安全。

3.临床免疫发光检验:

   开展检验项目100余项,利用发光技术开展传染病筛查、近二十项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贫血分类、骨代谢及高血压病等检验项目;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ELIAS法,开展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如抗核抗体谱、自身免疫性肝病、抗环胍氨酸肽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心磷脂抗体等;利用化学发光和免疫印记技术开展多种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和多项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能很好的帮助临床和患者鉴别过敏原/食物不耐受的种类。

4.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

     开展项目覆盖多个研究领域,如病原微生物学、遗传病学、药物基因组学及精准医疗等。具体检测项目包括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丙型肝炎病毒RNA定量与基因分型、性传播疾病相关病原体DNA定性检测、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定性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分型、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分析、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分析、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基因检测、氯吡格雷代谢以及阿兹海默病风险基因检测。这些检测项目为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疗效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5.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主要开展血流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腹腔感染、消化道感染、生殖系统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无菌部位体液等临床各类标本直接涂片镜检、多种特殊染色技术;开展常规细菌、苛养菌、酵母样真菌、丝状真菌、分枝杆菌、非典型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开展需氧菌、苛养菌、支原体、真菌、少见菌及特殊病原体K-B纸片法、E-Test法、MIC法药敏试验及联合药敏试验;开展临床患者和院感监测相关标本的细菌培养和鉴定。

6.临床输血检验:

     开展不规则抗体筛查、血栓弹力图检测、母体IgG抗体效价的检测、疑难血型鉴定及疑难配血等项目,对临床用血全流程规范化管理及技术指导,为临床术前精准评估出血风险、指导成份输血、监测抗凝药物疗效及新生儿溶血病的防治提供了实验室保障。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PI:琚绍坦,副主任技师,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检验专业,从事检验工作17余年。发表论文10余篇。目前主要协调医学检验科实验室日常工作,主要从事临床免疫传染病及化学发光专业检验,擅长于各种传染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结果的判读。

PI:陈园园,副主任技师,执业医师,共产党员,医技党支部第二党小组组长。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检验专业,从事检验工作14余年,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组织实施各专业组质量审查、风险评估,确保科室体系正常运行。擅长协调各体系小组的工作内容;擅长生免血凝学专业实验项目诊断与用药监测,以及异常结果的临床解读与沟通。

PI: 刘翠,副主任技师,执业医师,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检验专业,从事检验工作14余年,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要从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负责全国耐药检测网数据统计上报及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擅长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在少见菌、疑难菌的鉴定,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和药物选择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急重症医学中心成立于2017年3月,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河南省临床重点专科,郑州市危重症循环支持重点实验室,是省内较早完成急诊医学科和重症医学科整合的科室,院前急救、院内急诊诊治、ICU及各专科绿色通道实现了急救医疗体系的无缝隙对接,为急危重症患者开辟了生命的绿色通道。现有东西院区重症医学科、重症加护病房、急诊医学科、急诊病房及6个协作共建急救站,14个工作单元,急诊医学科设立有复苏单元、中毒单元、胸痛单元、卒中单元、创伤单元,多次被评为郑州市先进急救站。2024年在全国急救技能授课大赛中荣获团队特等奖。急重症医学中心现有医护人员275人,高级职称20人,硕士40余人,结构合理,人才梯队完善,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急诊急救培训基地。

技术优势:目前开展了各种高级生命支持技术,ECMO联合Duoflo低温脑保护技术、ECMO联合IABP术、ECMO辅助下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ECMO辅助下肺动脉造影及溶栓、取栓术、ECMO辅助下冠脉支架植入术、ECMO桥接术等等一系列技术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将危重症领域先进技术ECMO开展到院前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是我院“重症技术院前化”的重要体现,将ECPR技术从ICU病房前移至急诊抢救室,再前移至急救联盟单位,进一步前移至重症转运救护车,直至院前患者身旁,我们完成了院前ECPR技术的“四连跳”,真正实现了抢救生命“零距离”。

成果创新:科室申报科技攻关项目九项,已结题四项,荣获河南省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在研五项。发明专利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十余项。近年来,科室积极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不断探索新理论、新知识,以先进的现代急救理论为指导,以救治急危重症为重点,应用国内一流设备和技术,发挥院前急救、急诊抢救、急诊手术、急诊ICU、急诊病房无缝隙连接“五位一体”大急救的优势。致力于急救医疗体系,关口前移,急危重症技术院前化,院前超声的运用提高了院前诊断的准确率,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为创伤性大出血病人的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开展了呼叫即抢救,上车即入院。(2018年-2020年)荣获国家卫健委授予的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先进科室。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PI:齐路,硕士学位,副主任医师。学术任职:河南省呼吸与危重症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院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分会青年委员。荣  誉:2020年获得河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河南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技能大赛优秀奖等。擅长各种生命支持技术,尤其是体外膜氧合技术(ECMO)的应用和管理,参与完成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主持在研项目《体外膜肺氧合(ECMO)发生院内感染的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研究》,发表国家级或省级论文十余篇。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拥有一支临床经验丰富、诊疗技术精湛、配备先进设备的医护团队。现有医护人员20名,医师队伍包括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2名,其中硕士研究生7名。

东西两院区设置门诊4个,还设有医美门诊、皮肤外科门诊、专病门诊等。东西两区均设置病房,核定20张床位,收治皮肤科常见病、疑难危重症、复杂皮肤外科手术患者。

科室成立皮肤性病学教研室,承担了医院本科生、规培生的带教任务。科室为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皮肤影像推广单位,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银屑病规范诊疗专病医联体单位,河南省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协作组成员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专科联盟单院位,郑州市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点。

科室拥有IPL光子美容治疗仪,调Q(Nd-YAG)双波长激光治疗仪,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光动力治疗,德国进口威伐光治疗仪,308准分子激光治疗仪,311nm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仪,黄光舒敏专家治疗仪,红蓝光治疗仪,果酸焕肤治疗,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仪,过敏原检测系统,皮肤镜检测系统,荧光显微镜检测系统等多项先进设备。

近5年科室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1篇,在科研项目两项:中医外治临方调配制剂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研究,经费5万;浅层放射治疗皮肤纤维瘤的治疗效应研究,经费3万,项目进展顺利。2024年开展新技术新业务3项,分别是痕疙瘩“核心剥离式”瘢痕疙瘩修薄术联合放射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降低术后复发率,解决了多发性瘢痕疙瘩患者难以进行手术治疗的难题,手术效果良好;艾拉光动力治疗单独使用或与其它治疗措施联合使用,不但能降低治疗难度,而且能够大幅提高在中重度痤疮、毛囊闭锁四联症、病毒疣、非色素性皮肤肿瘤(鳞癌、基底细胞癌、角化棘皮瘤、日光性角化、光化性唇炎、脂溢性角化、鲍温病、乳房外paget病),鲜红斑痣等疾病的治疗效果;皮肤镜技术主要用于色素性疾病、恶性皮肤肿瘤 类疾病(恶性黑素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 的早期预判,能有效提高皮肤科临床医生的无创性诊疗水平。

皮肤内科: 擅长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皮肤科多发病、常见病;在手足癣、疣、痤疮、湿疹,荨麻疹,带状疱疹,血管炎,银屑病,白癜风,等顽固性疾病治疗方面有较高水平。

中医皮肤:特色专业,开展穴位注射封闭,火针、刺血、中药涂擦,专业封包、中药熏洗等项目。研发多款院内中药外用止痒制剂、口服协定方,疗效确切。

皮肤外科: 优势专业,开展皮肤外科全部手术治疗。难治性甲沟炎、嵌甲、钳形甲、甲母痣及各种甲周肿瘤国内领先,擅长复杂瘢痕修复,色素痣、囊肿、腋臭、肉芽肿、甲病、脂溢性角化、日光性角化、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各种良恶性皮肤肿瘤切除、美容修复和微创治疗。还开展毛发移植,白癜风表皮移植、各种赘生物冷冻激光无痕去除等。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PI:李轲,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河南省中西结合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委员,中国美容分会炎症性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美容专家委员会委员,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药物警戒专家。擅长领域: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皮肤病;熟练操作手术切除各种良恶性皮肤肿物等。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有两个病区,是首批被河南省卫生厅批准的心脏介入诊疗科室,2019年通过国家胸痛中心验收,是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成员单位、河南省胸痛中心联盟成员单位、河南省心血管专科联盟成员单位、河南省房颤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医联体成员单位,并与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安贞医院、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合作,让居民不出河南省就能够享受全国一流的医疗服务。

设有门诊、病房、2个介入手术室,配备大型C臂,电生理仪,动态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床旁X光机,床旁心脏超声,呼吸机、除颤器、起搏器等一流先进设备。病房开设床位100张,CCU单元14张,医师22人,护理人员33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硕士13人。近五年,科室共发表论文39篇。2024年获批新技术新项目道健基金项目立项一项,院级新技术新项目一项。

拥有专业的心脏病介入诊疗团队,开展介入手术具有微创不开刀的特点。开展技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等)、缓慢型心律失常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希普系统起搏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包括三维立体定位CARTO3下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速、室上速、室早、室速射频消融术等),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必、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等。

具备带动区域性专科技术发展的能力:培训基层专科医师500余人次/年,救治区域内急性胸痛患者2000余人次/年,STEMI患者200余人次/年。

2017年11月1日我院成立胸痛中心,中心建设采用MDT模式进行规划及建设,整合心血管内科、急重症医学科、介入手术室、手术部、功能科、超声科、影像科、检验科、心脏外科、血管外科的资源优势,与120协作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无缝衔接,与十余家基层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云心电远程协议、与院前急救中心建立信息网络连接,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医院搭建平台,建立胸痛病人绿色通道、实行“先救治、后收费”政策,设备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全力缩短救治时间,提升胸痛病人救治的整体水平,能满足对胸痛患者救治进行质量和安全管理的需要。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PI:张燕,女,1980年1月出生,九三学社社员,副主任医师,本科学历,医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心肾内科工作20年。

担任河南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河南省高血压研究会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系统性红斑狼疮精准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微循环学会高血压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

从事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肾病研究。擅长各种高血压、肾病、肾炎、肾衰竭及其并发症的诊治、肾脏病理活检及腹膜透析替代治疗,长期辅助重症医学科从事心肾重症疾病诊疗。已发表中文核心和国家级学术论文20篇,代表性学术论文4篇:《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基底膜厚度与肾功能的相关性分析》(2019年8月第8期《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YKL-40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2020年4月第4期《中国合理用药探索》);《血清D-二聚体作为尿路感染患儿急性肾盂肾炎的生物标志物研究》(2020年2月第二期《中国合理用药探索》);《中老年人群握力与肾内血管阻力的相关性分析》(2020年3月第3期《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微创外科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河南省医学重点培育学科。科室现有医护人员55人,其中硕士及博士学历人员23人;设有3个病区,共150张床位。科室注重科研与临床技术相结合,先后获得10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国际期刊(SCI)发表论文20余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数十篇,并出版专著一部。科室成功获批河南省卫健委医学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河南省重点研发项目(100万元)、河南省卫健委联合共建项目、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郑州市科技创新指导项目等多个重要科研项目。科室荣获河南省医学科技二、三等奖,并被提名为2023年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单位。此外,科室还被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卫健委联合评选为河南省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 

技术优势

1.微创技术领域的领跑者:

     科室秉承“微创”理念,以脊柱内镜技术为核心,创新推进脊柱退变疾病的诊疗技术,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科室已完成院内外脊柱内镜微创手术4万余例,成为国内外脊柱微创领域的重要品牌。

2.国际化发展与技术推广:

   科室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印度、马来西亚,以及国内上海、北京、广州、台湾等地的400余位专家前来交流学习,并成功举办单、双通道脊柱内镜微创沙龙123届,线上直播颈、胸、腰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2000余台,累计观看人数超3000万。团队率先在河南省20个地级市的157个县区医院开展公益性脊柱内镜技术培训,显著推动了微创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3.椎间盘病专科联盟与国际影响力:

   科室牵头成立了国内第一个跨省区域椎间盘病专科联盟,覆盖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130家医院及国外1家医院(巴基斯坦-法鲁克神经脊柱外科医院)。同时开办国际脊柱内镜进修班174期,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4.全面覆盖的微创技术应用:

     科室临床工作采用全可视脊柱内镜和UBE双通道脊柱内镜微创技术,技术范围从椎间盘摘除到椎管狭窄的治疗,从腰椎扩展至颈椎和胸椎,并实现从减压到融合的全面覆盖。科室多项创新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成为脊柱内镜微创技术的领跑者,为脊柱退变疾病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PI:马海军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椎间盘中心首席专家、椎间盘中心二病区主任。

学术任职:河南省物理医学学会肌骨疼痛专委会主任委员、SICOT中国部微创骨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脊柱脊髓损伤学会脊柱微创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协会脊柱微创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河南省软组织疼痛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委会脊柱镜下融合学组秘书、河南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微创学组委员、河南省医学会骨科学会脊柱学组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脊柱微创学组委员

专业特长:

从事脊柱外科工作19年,擅长应用全脊柱内镜微创技术治疗颈椎病、胸椎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不稳滑脱症。国内率先开展脊柱内镜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胸椎管狭窄症、颈椎病。目前个人完成腰椎脊柱内镜微创10000余例,完成颈椎内镜微创手术2000余例,腰椎微创下融合手术800余例,胸椎管狭窄症内镜微创手术约400余例。对颈椎病、胸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相关微创治疗有深入研究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荣获奖项:

荣获第一届河南省卫生健康系统优秀青年称号

先后荣获河南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三等奖,

  发表SCI 7篇,

《颈胸腰椎脊柱内镜实用技术》主编

《经皮脊柱内镜手术精要》 编委

《全可视内镜技术》  编委

《实用脊柱内镜手术图谱》 编委


PI:贺毅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镜下融合学组委员

河南省物理医学学会椎间盘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物理医学学会理事

河南省脊柱脊髓损伤学会脊柱微创分会委员

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康复专业委员会脊柱微创工作委员会委员

郑州市骨科康复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擅长方向: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熟练掌握椎间孔镜下THESSYS技术、ULESS技术、I See技术,以及目前较为先进的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已完成腰椎椎间孔镜手术约4000例,胸椎管狭窄症微创手术120例,颈椎病前后路微创手术160例。针对椎间孔镜下微创技术发表相关论著8篇,其中国家级杂志6篇。编著《颈胸腰椎脊柱内镜实用技术》,任副主编。2019年获河南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20年获河南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目前研究方向: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突出摘除,经皮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经皮脊柱内镜下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经皮脊柱内镜下前后路颈椎病。

查看更多

发布
问题